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建和社區:原是一條長長的路




一早就冷冷的,泡了杯熱咖啡,看著它熱氣騰騰。孩子要上學了,看著二張自信中略帶稚氣的臉,心中數著自己才懂的幸福,想著這一路的陪伴 : 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和社區的孩子…。
會走入社區,其實並不在預期中的。只是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問題,想解決問題,又因此看到了社區孩子的問題,整個社區的問題。一路走下來,才發現,想獨善其身已不可能,只好兼善天下。

*-----------------------------------*------------------------------------------*----------------


  「小童」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孩子之ㄧ。父母在他小三的時候離異,他二兄弟跟著爸爸,媽媽再嫁。本來就酗酒的爸爸酒喝得更厲害了,工作失去後打零工過活。剛跟小童認識,只覺得他好瘦,不太說話,但眼神有些凶惡,是學校的問題學生,打架很狠。相處中才知道有三年的時間,除了午餐,他是沒飯吃的。也才知道,他原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也常看到,他身上爸爸留下的傷痕……。
  有一次和社區的小朋友講「千里尋母」故事,一個小孩如何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他媽媽,並如何把病中的媽媽從鬼門關救回的故事…。他哭了,而且肆無忌憚,最後是跑著離開的。雖然無話,但他的心情我懂,知道他情況的人我想都能懂。
  隔天,他跑來找我,說想好好讀書,凶惡的眼神多了些柔情。沒問他為甚麼,只叫他每天晚上7:30到家裡來。就這樣持續了四個月左右。從九九乘法開始到二元一次方程式,從注音符號到文言文,從A.B.C不清楚到閱讀英文文章…….。他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沒喊苦,不喊累,雖然我清楚他是硬撐下來的。他拿了班上第一名,他拿了平均75分……。突然有二天的時間他失蹤了,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第二天晚上他回來了,依然沉默,怎麼問就是不說。之後就不再來讀書了。
  後來才知道他去花蓮找他媽媽了,帶了他的成績單。但是一個已經又有家庭的母親,是不可能符合小童要一個完整媽媽的期望的。
  小童現在已經高中生了,是學校的籃球隊台柱,住在學校,少有他的消息。偶而在社區看到他,他總是親切帶點澀澀的溫柔,叫聲「陳爸!」。依然不多話。這樣的一個孩子,其實欠的只是一個機會,但沒人給。連最起碼的「跟媽媽在一起」都必須用四個月的苦工去企求而不可得,難怪他會沉默,就像他知道他爸爸喝酒倒在路邊死去時的表情一般,冷漠、淡然。我很想為他做些甚麼,但很難真的為他做些甚麼,大概除了讓他知道有人在乎他、懂他、適時給他一些支援和當有人在說小童是問題青年的時候做些大聲的辯駁之外,我不知道還能有甚麼實質的助益…..。

*-------------------------------------------*-------------------------------------------------------

  「小杜」的家裡情形略同小童,只是小杜已經很難挽回了,輟學逃家、加入幫派、全身刺青…。媽媽跑了,爸爸死了,小學五年級就跟著阿嬤和四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領救濟金過活,家庭教育不正常,在學校被貼了標籤。小心靈期盼的可能只是一個正常的對待,但阿嬤懂得的教育方式是打、罵,而在學校了解到的是---自己是壞孩子。需要的安慰與關懷,可能只有家裡那條小灰狗知道…。有時想想,易地而處,我能比他好多少?

*----------------------------------------------*------------------------------------------------------

  「筱青」的情形則是令人遺憾的,長得清秀,才國一就有墮胎記錄了,不喜歡上課,不喜歡回家。學校頭疼,街坊鄰居齜之以鼻的一個孩子。我曾問她為甚麼不回家?他沒好氣的的說:『回家幹嘛!』。去過她家之後才知道她為甚麼不想回家。一個老、病的阿嬤,二個還在地上爬的小孩,又髒又亂的環境,父母離異,父親在北部工作。還聽他的姐妹淘說家裡常沒電沒瓦斯,偶而要泡「冷水泡麵」果腹….。這是她的家,她必須天天面對的家。
  我也曾私下勸她,不要這麼輕易相信一個男人,更不該輕易的跟一個男人回家。她的回答就有些心酸了。只看她天真的說:「他們都對我很好啊!他們也都答應我要娶我啊!…..」我不確定她是不是嘗試建立另一個家,但她在尋找一份屬於家的溫暖或感覺是肯定的。
  「筱青」的問題一直沒改善,學校最後只好在寒暑假建議拘留她,避免再懷孕…。

*-----------------------------------*------------------------------------------*----------------

  「永光」有三、四個媽媽,他也不清楚到底哪一個媽才是媽,所以在學校才會有『媽媽三五成群的回來了。』的造句。這造句回到家還真的被這群『三五成群的媽媽』狠打了一頓。

  「佩玉」的情況則是搞不清楚哪一個爸爸才是爸爸,哪一個爸爸的家才是家…。

  他們的故事,只是這幾年我回到社區陪伴過的小孩中一小部分故事,我一直無法真的去責備他們,因為他們接受過的責備與歧視已經夠多了,只想關心與陪伴,也許一起笑,也許陪著哭,也許帶著一起三對三鬥鬥牛,也許帶著練練吉他,玩玩樂團…都可以。但心裡總是有ㄧ份沉重,卻怎麼也無法放下。

  是小孩的錯?還是他們父母的錯?是學校的錯?亦或是整個社會都病了?是誰造就了這些?又有誰肯真的在掃了門前雪之餘,能為這些『少了一個機會的小孩』想想他們的未來? 為政者可否在「用盡權謀」而當權之餘,在義正嚴詞的口是心非之餘甚至在刮飽之餘,騰出一部分空間想想這麼多沒有未來的孩子。為商者可否在耗用了這麼多台灣未來資源之餘,在錢多得已成數字之餘,在買的起數萬元的鞋子還深覺得便宜之餘,想想這些孩子,您的一雙鞋子可以讓好多孩子吃ㄧ整個學期的營養午餐啊!….。

  孩子的問題,我想也是台灣的未來問題。父母不健全、單親教養、隔代教養、家暴……。這些可能只是表面的病徵,骨子裡的根源,還在整個社會的爭名逐利、不計手段,多少有心人的努力終究是螳臂擋車….。能不沉重嗎?

  啜了口咖啡,提提神也去去寒,自己的孩子上學了,留了一身被國三和小六大孩子擁抱的餘味,這種溫馨,只有擁有過的人才能領略,很難分享。而路上一個個趕路的學生,正趕著早自習的鈴聲前到校。不到門前打擾他們了,否則,一聲聲的「陳爸」會讓人應接不暇的。
(作者: 台東建和數位機會中心委員:陳俊朗)

1 則留言:

  1. 偶然看到你們努力在作的事.
    覺得台灣有人在盡心為下一代付出的感覺真棒
    你們在作的事情真是很贊!!
    雖然我遠在台北
    但同樣是兩個孩子的媽
    我深知到許多小孩僅是欠缺一個關愛及機會
    只要有貴人扶他們一把
    就可以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謝謝你們暗中努力的付出
    如果有需要捐助的物品.請讓我也盡點力
    祝你們平安喜樂 堅持下去
    桃子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