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7日 星期一

◆感謝:第一期計畫結束

原住民DOC計畫,把我們聚在一起,過程中有歡笑、也有淚水,有感動、也有體會,在我們抓到律動的同時,也開啟了DOC的無限可能。
感謝:

→這段時間教育部給的空間和支持,隨時回覆我們一個又一個的詢問;

→建和國小、泰武國小、古樓國小、瑪家社區發展協會、獅子鄉圖書館的原始提案,讓這五個點成為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的原住民地區的種子。

→五個DOC管委會、志工的用心;

→協調中心資策會的協力和不時的提醒;

→所有工作人員的勇敢和願意相信:我們可以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經驗;

→部落熱心伙伴的真誠開放和對輔導團隊的信任;

→原住民族促進學院全體伙伴對部落工作的熱情和使命感;

→蕃薯藤數位科技無時不在的陪伴和各項專業支持;

→也感謝屏東縣政府、台東縣政府、屏東縣地方產業交流中心(高樹元氣館)、草莓資訊有限公司、台灣微軟的熱心贊助和支持…


相信在大家的協力下,原住民地區數位機會中心的故事會繼續說下去的…

2006年2月25日 星期六

◆走過的痕跡:一場關於邀請與信任的的旅程

DSC06822.jpg
2005年7月,開拓文教基金接了教育部創造偏鄉位機會中心─原住民地區計畫,要在八個月內,跟台東的建和以及屏東獅子、泰武、古樓、瑪家…

五個住民部落一起建構經營五個數位機會中心(簡稱DOC)。

教育部的計畫是一個大藍圖,必須根據每個點的個別條件做調整。
我們知道我們要面對的不單是原住民部落數位落差的挑戰,還要扮演中央規畫與部落想法之間的橋樑。

帶著全新的設備、專職的駐點人員、以及課程活動的資源,然而人的組織才是我們的核心。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場關於邀請與信任的的旅程。
(這是2005.7--2006.2的計畫,這些文字是我們結案時整理的DVD的旁白內容。)

◆從建和部落遊學說起:熱情、行動加上協力,編織動人的部落網絡

(關於凝聚共識的旅程)

建和是台東大知本地區卑南族部落,語言、生活型態與平地人不同,由於過去資源分配的不平均,因此近半數的族人不曾有任何接觸電腦的經驗,在這裡我們真正所面對的挑戰是:族人對外來資源的疏離與不信任。

建和DOC就是從哈古頭目家的說明會開始,頭目說讓大家提昇數位能力很重要,會讓我們的文化保存可以做得更好。在這裡,管委會的雛型出來了,期待將有一個〞屬於我們部落自己的DOC〞。對我們而言,要協助他們建立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DOC,關鍵不在外來的專家,而在部落自己人的動員。

我們很驚訝地發現,祇短短幾周,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總幹事、頭目、社區志工就已自發地邀請串連,DOC管委會已熱情地啟動了。

從安裝電腦就有志工來協助,為鼓勵部落老人家來上課,總幹事努力又用心邀請再邀請,熱情的邀約在部落發酵。144小時課程很快地額滿,使用DOC設備、參加自己DOC的活動、或者DOC交流研習也都踴躍不落人後。族人的熱烈回響,激發了更多的想像與承擔。

在部落,我們看到語言的限制。對部落族人來說,實際的觀摩,可以有較大的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規畫了「部落遊學」的活動。透過遊學活動,一方面交流了不同部落的經營經驗,另一方面更讓主辦部落內部累積協調合作、接待訪客與介紹部落特色的共識與能力。

就這樣,在眾人的協力下,DOC已成社區集體討論與作業的最佳場所,一起為招生做海報、為豐年計設計DM、為有需要的族人整理二手電腦、聯絡協調籌辦這場遊學活動。一月份更意猶未盡地應民眾要求再加開五十小時的課。輔導團隊己準備好帶著微笑退場,讓他們自己接手了。

二天在建和部落遊學過程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偶然出現的,是一群人一點一滴串連、是一群人在挫折中互相打氣累積出來的。每個部落、每個族群有自己的環境,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去探尋發展的。

在建和,除了DOC軟硬體的建構,我們更發現邀請、傾聽、信任和支持的重要;

在建和,我們看到了他們推動資訊生活的決心,更看到了族人凝聚共識所展現的力量。


◆獅子鄉:從被質疑的網咖變成父母安心的地方;為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尋找出路
(關於開放的旅程)

幅員廣大的獅子鄉,是以農業為主的排灣族部落. 在這裡推動DOC, 我們面對的是如何突破地理限制, 凝聚分散的部落 ; 協助她們探索數位科技與農業生活結合的可能, 以及建立族人對資訊科技的信賴鎮。

對網咖的不良印象,一度造成部落父母的猶豫,不讓孩子進入DOC。加上七八月颱風的侵襲,讓獅子鄉受創不小,因此,初時DOC開放和開課的狀況課程並不理想。

在管委會熱心委員的協力下,透過部落說明會、牧師、社區理事會的一再邀請,以及至公固定帶著學童來,一步步運用DOC所結合進來的教學軟體進行課輔,幾個月下來, DOC竟逐漸成為可以信任安心的地方。

離doc不遠的新路社區,是連結屏東與台東的台九線上一個偏遠的小部落.
透過doc, 在這裡, 我門卻看見數位科技與生態觀光產業發展的可能。

由於社區表達頗強的參與意願,DOC為他們特別開了部落組織發展的課程。
也因此獅子鄉的部落遊學活動,便由新路社區安排了豐富的生態文化之旅。

一路導覽的總幹事,平日抓山豬、種山蘇面不改色,初拿麥克風說自己好緊張好緊張,一頓中飯過後,他可是妙語如珠,毫無冷場。我們知道族人需要的祇是練習,未來的發展是可以預見的。

DOC的進入,相關課程的進行,牽動了部落對未來發展的期許與想像,DOC的部落遊學、交流活動讓參與的部落伙伴看到了一些希望,媒體報導與各界的肯定,讓部落正努力著從自己的特色出發,也找到了可以結合申請六星計畫的角度,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找出路。這是DOC計畫帶給部落和所有工作伙伴的最大回饋。


◆最高海拔的數位機會中心──泰武鄉的泰武部落,DOC帶來的裝備、課程與陪伴,彌補了隔代教養的資訊落差
(關於建立自信的旅程)

為了生計,部落裡的青壯人口都已移居山下工作,在洋溢排灣傳統文化的泰武村裡,平日所見就是老人與小孩。

在屏東泰武鄉推動DOC最大的挑戰就是青壯人口外流問題,這不僅造成了部落產業發展困難,也讓孩童在隔代教養下產生學習資源落差的問題。

學校裡不堪使用的老舊電腦, 以及孩童隔代教養的家庭教育, 擴大了泰武村孩童數位落差的問題,這也是促發泰武國小申請DOC計畫的開始。

透過DOC的進入,給了部落的學童一個全新的、跟得上時代的學習環境,除了doc的資訊課程,校外的志工老師也定期透過遠距教學,提升學童英文能力。

在管委會, 校方與志工們的熱情參與下,我們看見, DOC的確讓這些山裡的孩子愛上了電腦, 網路, 以及網路另一端的陌生新世界.

風景秀麗, 群山環繞的泰武村, 排灣傳統文化保存完整,在族人運用數位科技發展部落的探索過程中, 將部落文化留存數位化的紀錄,並結合豐富的生態資源、特色木雕,是DOC已啟動的想像之一。

五個原住民DOC的木雕招牌,就是由泰武佳興部落伙伴的手,志工交流活動中,看得到他的身影、泰武的部落遊學活動中,精彩的木雕導覽,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泰武DOC,孩子臉上的快樂,讓人難忘。

美麗的山、豐富的生態、獨特的文化,都是寶貝。

Doc數位科技的種子, 在這裡才剛發芽.


◆古樓:全心投入的夥伴,帶動部落對DOC的想像;豐富的DOC活動與資源,開啟小朋友追夢之路。
 (關於信任的旅程)

古樓村是排灣族的部落,居民的信仰多元,分屬不同的教派;傳統排灣族的文化、
語言、五年祭和六年祭的祭典活動,是部落很重要的特色。
古樓Doc是由古樓國小提出申請,因此地點選定在古樓國小,跟部落平日的
生活圈有些距離。
因此,古樓doc計畫要面對的是,如何串起學校與部落之間的連結、如何創造空
間和機會,讓部落視doc為共有的資源,並可跟部落的珍貴文化資產做結合。

學校跟部落對doc計畫有著頗多的疑問,透過說明、透過溝通、透過當地工人員不放棄的努力,讓部落看到這是一個以部落的需要為出發的計畫;

doc的硬體完成了,學校、老師,村長、教會也紛紛溢注他們的關心,而志工的參與也非常地熱絡,就這樣牽動了部落人們對於doc的期待,願意攜手一起為古樓doc的紮根而努力!

原本混亂老舊的電腦教室,變身為部落小朋友最愛去的doc,志工伙伴們和村民也不時到doc走動,為工作人員加油打氣!

在doc所辦的資訊應用競賽中,小朋友用小畫家畫出來的圖,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城市小孩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卻是部落小朋友此刻最珍惜的擁有。

常出現在doc的一個部落小朋友說:「我從小就希望將來要當醫生,可是不知道怎麼可以做到。來到doc,我學會了透過網路查資料、了解醫生的工作內容,我好開心。」。小朋友的話,為doc可以帶給部落的機會,做了最好的駐解。

部落思考著如何善用doc,提升部落對外的行銷能力,增加能見度、改善部落的經濟條件。
古樓的「五年祭」、「六年祭」是非常有傳統特色的祭典,讓所有部落參與者利用doc的資源,一起來規畫2009年的「五年祭」,並透過數位科技呈現在更多人的眼前,將會是一個很棒的協力過程。

透過Doc的邀請,讓原本各自忙碌的不同部落領袖,湊在一起討論規畫如何提昇部落整體的數位能力;八個月來doc的課程、活動,更讓部落經驗到透過大家的協力,是可以讓外來的資源真的為部落所用的。

Doc計畫為古樓開啟了一些機會,而人與人連結的力量正發酵中


◆瑪家DOC:志工的堅持,看到部落未來的努力方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的結合,成為讓父母最安心學習場所
(關於創造多元的旅程)

瑪家鄉數位會中心位處三和村美園社區,居民有魯凱族、排灣族,大部份的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部落則以農業維生。

活力十足的美園社區發展協會,總是讓活動中心熱熱鬧鬧的,看到doc計畫可以讓活動中心更多元發展,並全面提昇居民的數位能力,所以用心爭取了doc的設立。

協會的伙伴說讓部落的人不怕電腦,是突破數位落差的第一步,我們就可以再往下規畫,讓部落善用數位科技的優勢,結合部落的農特產,讓部落產業的發展更多元。

因此,doc就設在中心的一樓,希望讓族人在進出活動中心時,就可以接觸親近電腦,並透過課程,引導更多人一起學習,集思廣益、為族人打開農產品的出路增加許多想像。

社區積極活躍的志工,願意為守護社區而努力。因此,志工們從計畫開始就參與了中心的值班和各項活動的協助,是DOC營運很重要的一部分。

美園社區發展協會非常重視當地青少年的發展,在社區活動中心開設了青少年文化成長班,成長班與DOC的結合,讓孩子們可以運用DOC各種線上學習軟體,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和樂趣,,並且讓孩子們養成做好作業再玩電腦的好習慣。

DOC的參與經驗讓志工、部落去思考未來可以再努力的方向。

美園社區有這麼強的社區認同、這麼認真的社區志工,我們相信未來doc在社區的用心經營下,不論在教育、產業發展、文化保存都會有很棒的表現的!

◆輔導團隊的心情和態度:相信就有可能,用心會被看見:讓〞機會〞自然開啟

DOC計畫是以數位落差為切入點,進行部落組織營造的過程,因此,人的組織是計畫的關鍵核心。

所以,我們僱用當地原住民,培養(empower)工作人員的數位能力,建立工作人員的共識與使命感、開發潛在志工、建立工作團隊運作機制、並透過各種不同的參與式會議,看見〞部落人們的意願與熱忱〞所在。

我們積極協助部落更清楚的看到未來經營的方向和可能性。

透過DOC交流會議的激盪,讓部落的人自己提想法,並由各DOC自行排定各項推廣活動的辦理時間和過程。

輔導團隊一路扮演引導和支援的角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部落自己當主人。

我們誠懇而努力地一起探索、一起找路、互相陪伴,更互相學習,努力去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原住民數位機會中心的未來要怎麼走,答案不在專家身上,而是在給部落多少時間、多少空間當家做主。

2006年2月24日 星期五

◆輔導團隊的痕跡





2005年7月開始,五個原住民部落、教育部、開拓、原促會、蕃薯藤一起開啟了「原住民地區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的故事。

一、開始

進場、摸索、討價還價,由陌生、不信任,到建立關係而一起工作

這個時期,輔導團隊努力在跟部落說明什麼是〞數位機會中心〞(DOC)?
部落疑惑著怎麼這麼複雜?你們是不是又來虛晃一招的?計畫祇有八個月,然後呢?
引導部落思考這並不僅是一個政府的計畫,部落不只是在配合政府,而是認真思考,DOC可以是部落的可用資源,部落要什麼要的DOC?
軟硬體設備的架構主要由輔導團隊負責規畫發包採買,必須在有限的經費下,符合部落的期待。
因為是偏鄉,也是維修資源較差的地區,所以我們用的是IBM的原裝主機,讓部落可以有穩定的機器可用,三年的保固未來也不用為維修而苦惱。



二、關於誰在做 

由開拓文教基金會(長期以來最關注的就是台灣的數位落差議題)結合對台灣網路發展十分熟悉的蕃薯藤,以及對原住民部落發展有著深度使命感和陪伴經驗的原住民族學苑促進會,以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經驗自我期許出發。

【工作人員】:在原住民部落的工作,希望以原住民為主要的團隊班底。七月中,跟著教育部第一次到部落做說明會,進行我們的人員召募,結果十三位工作人員,有十位是原住民朋友,三位非原住民中二位是計畫的主持人,一位是長期在當地參與部落工作的朋友。

→第一次工作人員理念共識營,想像未來七八個月需要完成的工作,臉上的表情是複雜的,有擔心、有懷疑,可也有看到創造和學習的空間
→分散五個部落的工作人員,在台北的總部、在埔里的輔導人員,如何有效協調共同工作,教工作人員使用MSN、Webcam、skype、架設FTP上傳各種檔案、建立共同網頁發佈各種最新訊息,讓工作人員先克服數位落差是很好的示範,也是讓我們數月來工作可以順利進行的助力。

【快速召集並成立的管委會】
→透過說明會、拜訪、電話、公文邀請等方式,盡可能邀集了地方上有代表性、有熱誠、有決定權的人一起參與組織成管委會,做為未來經營管理DOC的基本組織

【結合地方熱心志工】
→召募辦理志工訓練共識營:引導志工們從思考〞DOC可以為部落帶來什麼出發〞,到討論〞DOC會碰到什麼問題,會有那些需要?〞 到〞我們願意為DOC做那些事?成為什麼樣的DOC志工?〞。透過參與式討論的過程,建立志工參與DOC的願景,並從自己可做的事出發:清潔、母語翻譯、助教、值班…志工們為參與繪製一張張藍圖
→辦理志工&DOC交流研習活動

DOC計畫是以數位落差為切入點,進行部落組織營造的過程,因此,人的組織是計畫的關鍵核心。我們的核心原則:僱用當地原住民,培養(empower)工作人員的數位能力,建立工作人員的共識與使命感、開發潛在志工、建立工作團隊運作機制、並透過各種不同的參與式會議,看見〞部落人們的意願與熱忱〞所在。

三、男女老幼來DOC、來上課

九月五個DOC每天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開放十二小時,一周六天。各DOC在管委會的討論與輔導團隊的協力下,依地方的需要排定兒童、老人、婦女、志工等不同的課程,從最基本的電腦操作,,到DM、製作、BLOG製作;從如何上網到如何組裝維修一應俱全。

台灣的夏天,容易受到颱風災情影響,但我們一一克服。年終,五個DOC都受到縣市長選舉的影響,上課人數明顯減少,因此必須調整課程時間,延到選後再開課。這期間部份DOC的原申請單位仍對預算分配有很大意見,不得不安排教育部一起召開協調會協助溝通與澄清。

這個階段除各個課程的進行之外,特別強調管委會必須對未來的經營開始進行籌備與規畫,引導部落思考如何將DOC納入部落的資源體系,並尋找自主經營的契機。讓管委會體認到他們的角色才是DOC的主人,也讓管委會直接面對教育部的訪查與對談。

課程進行的同時,也展開各DOC文史資料的整理、特色商家的發掘與邀請上網、地方特色產業的探索。

四、推廣活動

透過不同網路與實體活動,引發DOC學員持續參與的興趣。
扣著原住民的文化特色所辦理的競賽,帶動許多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認同與反思;不同部落的實體參觀交流,帶給不同部落一些衝擊、也讓接待的部落燃起不少信心。
網路:
→網站:有原味的網站,讓部落學習透過網路對外發聲,可做為未來部落各項發展和經營的平台
→寶物鑑定團:尋找部落的寶物、建立對部落文化的認識、由各DOC動員部落參與網路票選
→blog設計與競賽
→部落冒險王

實體活動
教育部辦理之輔導團隊與DOC交流、教育部第一階段成果記者會:讓各DOC代表感受這個計畫的規模以及教育部的重視程度,並接受公共電視原住民雜誌的採訪,呈現原住民DOC的特色
→五個DOC資訊應用大賽並派員參加25個點競賽
→台東、屏東二場部落遊學

讓部落做主人,接待來自其他部落的伙伴,各部落在準備過程中,思考整合部落的特色、練習對外介紹部落發展的成果、DOC發展的過程等等,透過不同部落之間的互相觀摩,激盪對自己部落的熱情,也從活動過程中找到自信和自我期許。
→勸募結合草莓資訊與微軟捐贈軟體
結合軟體與教學資源進DOC,讓有需要的學童增加學習輔具,並讓DOC電腦順利運作

我們積極協助部落更清楚的看到未來經營的方向和可能性。部落的人平日各自為生計忙碌,在有限的參與時間下,要進行諸多的活動和討論規畫並不容易。

透過DOC交流會議的激盪,讓部落的人自己提想法,並由各DOC自行排定各項推廣活動的辦理時間和過程。輔導團隊一路扮演引導和支援的角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部落自己當主人。透過競賽活動,引導大家參與,並不斷創造不同部落互相學習的機會,激盪出部落的熱情,探索未來發展的方向。

輔導團隊所有工作人員的用心,部落熱心伙伴的投入,讓DOC慢慢被看到,也啟動了部落居民對DOC未來發展的熱情和想像。

五、未來的機會和挑戰

在短短的八個月就必須結束第一期的計畫並安排由部落自行承接起後續的營運與相關工作。
輔導團隊在過程中,可以體會到教育部的用心,然也感受到計畫的侷限,使得大家都是在邊做邊調整。我們在八個月的過程中,不時努力地做著人的準備、部落的伙伴也無時不在探問未來可以怎麼做?

已經啟動的DOC說:
 所有的努力不是作業績,
 也不是有人上課就好,
 更不是僅止於配合政策

而是

 單純又真心的去思考
 D.O.C能為社區解決哪些問題
 然後去做

讓所有聽者精神為之一振,知道未來他們可以自己往下發展。

然而好不容易開始上軌道的DOC,卻需要更多的陪伴,當我們被迫要跟這些DOC暫時說「Good Bye」,我們不僅僅是不捨,更多無奈,擔心少了輔導團隊的支持,需要更大的能量,才能再次啟動DOC的運作。

說在這八個月內把部落組織工作做得非常好是言過其實了,我們所有參與的成員可以用力說出來的是:我們誠懇而努力地一起探索、一起找路、互相陪伴,更互相學習,努力去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原住民數位機會中心的未來要怎麼走,答案不在專家身上,而是在給部落多少時間、多少空間當家做主。

六、感謝

我們是一群因緣際會聚在一起的夥伴,在過程中找尋可共舞的樂音與舞步。
就像在台東的部落遊學中所見,原住民朋友湊在一起時,歌跟舞總是這麼自然地就出現了,那種自然的律動和手牽手,此刻正是這樣的階段。

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屏東部落遊學活動的心得──新路.泰武.古樓.瑪家



(本文作者 原促會曹義春)

二月九日清晨六點的埔里,大家不疾不徐的在相約地點集合,雖然知道路途頗為遙遠,但參與此次部落遊學的夥伴們,仍抱著旺盛的學習參訪心意,意志高昂地加入由屏東獅子、古樓、泰武、瑪家等,四個數位機會中心所舉辦的『屏東部落遊學』行列。

一路上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我們猶如孫悟空駕著觔斗雲,恣意的馳騁在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上,陽光暖和了每個人的面容,燦爛的笑聲,成為彼此交流的印記!

大夥風塵樸樸地,終於到達遊學的第一站──屏東縣獅子鄉,獅子鄉的大家長侯金助鄉長,以及數位機會中心的主委李紀財課長,都親臨現場歡迎我們的到來,在隆重的長官致詞之後,由楓林循禮教會的薛勇生傳道(數位機會中心委員之一),揭開獅子鄉數位機會中心的活動序幕,透過薛委員的簡報介紹,讓參與的此次遊學的夥伴們,了解獅子鄉數位機會中心營運的狀況,精采的解說與台下如雷的掌聲,是給每一位辛苦的工作人員,肯定與支持的最佳寫照。

獅子鄉新路社區,是連結屏東與台東的台九線上一個排灣部落,一心想朝生態觀光產業發展的許勝俊理事長,是該社區一位家喻戶曉的重要人物,而這次獅子鄉的部落遊學活動,便是由新路社區發展協會領軍壓軸。在吃完「愛不完」的午餐之後,分成四組人員坐上「敞篷」的小發財車,浩浩蕩蕩的攻上北里龍山參觀,由於天氣良好,沿途視野遼闊,我們在高處俯瞰瞭望,獅子鄉的全貌盡收眼底,依山傍海、山海交會的獅子鄉,南依巴士海峽、東望太平洋、西臨台灣海峽,此外還有美麗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完整的熱帶林相及由海底上昇的岩石組成,讓來自中部的團員們大開眼界。


我們單程步行約走了一個半小時,在許理事長及白總幹事精湛的解說下,我們聽到了許多獅子鄉的滄桑、流變,而在這次的步行過程中,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景點,便是叱吒全台轟動全球的「等高線緩降橋」,世界上僅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台灣三地才有,許理事長信誓旦旦的說:「因為它的設立再加上部落人的努力,獅子鄉的新路社區,將成為未來最具潛力的明星部落」。

晚上不請自來的斜風細雨,一同參與了我們在獅子鄉的晚會活動,其中「山豬肉」與「野菜山蘇」,是全場夥伴關注的焦點,這跟白天的活動安排有關。下午的一場抓山豬的生死決鬥,還有入山採野菜、山蘇的體驗,讓大夥消耗了不少卡路里,肚子早已咕嚕咕嚕叫不停了,唯有晚宴桌上的美食,才能充實大家飢餓的腸胃。雖然山豬與山蘇不會說話,但它們才是今晚的「美食英雄」,解救大家快要貼到後背的肚皮,就在你一口、我一語的歡樂聲中,屋簷下甜甜的酒釀悄悄的發酵……夢境裡大家圍坐一起,相約再度光臨獅子鄉,這個好山好水的美麗新國度。

第二天道別了獅子鄉,前往號稱最高海拔的數位機會中心──泰武鄉的泰武部落,當我們在預定的地方下車時,泰武國小的林校長,正氣喘吁吁的從路的另一頭出現,大家看到這樣的情況,以為林校長身體不好,但看到部落的原貌之後,大家才恍然大悟,有最高學府之稱的泰武DOC果然名不虛傳,頻頻稱讚林校長是一條好漢!


印象中,部落裡一條寬廣的大道,直直貫穿了部落的中央,由於地形的關係中央大道坡度約呈四十五度,大道的兩頭相隔二百公尺遠,這時正巧部落的一位老婦,剛從自家的菜園回來,頭上頂著一個放滿果蔬的大菜籃,雙手輕鬆的擺動自若、腳步宛如馬踏飛燕般輕盈,我們這些布農族、卑南族及泰雅族的團員,無不瞪大了眼睛嘖嘖稱奇,夥伴們深知自己可沒身懷這樣的絕技,走起路來更是格外的小心翼翼,若是拌到了腳,可是會讓這位VUVU笑話的。

林校長在導覽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出南部人的熱情及風趣對話,在部落巡禮的活動中能說又能唱,我們則像是著了迷的粉絲,跟著他一起開開心心的蹦蹦跳跳著,只差沒組個後援會來伴舞,然而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就不知不覺中我們征服了『好漢坡』,縱使汗如雨下,比不上那位頂著大菜籃的VUVU,但也有著雖敗猶榮的驕傲啊!

我們聽完泰武數位機會中心呂老師的簡報之後,遊覽車順著這路轉個彎,則到了前山國際知名的原住民雕刻村──佳興部落。在這裡我們不但看見了排灣族精緻的雕刻文化,也接觸到部落裡紋手老人的生命洗禮,文化相互激盪的每一刻,紋手的文化與老人家的生命史,在這樣的荒山裡顯得極其珍貴和感動,更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對於原住民的珍貴!午餐時刻來臨,一道道的佳餚滿足了我們的食慾,這處深山裡,全校師生栽種的紫地瓜和紫芋頭深深吸引著我,好希望屬於泰武這樣的紫色回憶,留在心底都不要忘記。

在結束了泰武的參訪學習行程後,大夥再度搭上遊覽車,順著蜿蜒的山路和著優美歌聲,就在不知不覺中,來義鄉的古樓部落已經出現在我們眼前,隨即車子轉入到古樓數位機會中心的所在地──古樓國小。古樓國小的高主任和尤老師,早已在古樓數位機會中心,等候我們的到來,簡單的做了簡報之後,我們重新拾起了好奇的心情,由高老師帶領著遊學團一行人,遊走在古色古香的部落街道上。


我們像麻雀般吱吱喳喳,對於好奇的人、事、物不停向高主任發問,針對每個發問的問題,高主任也會耐心的幫我們解答。當我們來到「五年祭」的刺球場時,這裡有一個很壯觀的五年祭刺球堡壘,亦即古樓新風貌之入口意象,高主任解釋「五年祭刺球場」,顧名思義就是每五年舉行一次祭典時,舉辦刺球競技活動的場地。該意象是由鄉公所投入百萬資金所打造,佔地約三十至四十坪,刺球台的竹竿最高約有三層樓高,而且在入口意象的壁面上皆有圖騰刻畫,以圖文說明的方式,詳細介紹排灣族古樓部落的刺球意涵和精神。

我們圍坐在一起聽著高老師的解說,心想這五年才一次的祭儀活動,想必是非常盛大和熱鬧,如果有機會的話,2009年一定要來參加,才能一睹相隔五年才有的神聖活動。古樓的「創始部落神祠」及「古樓祖靈屋」,是為了祭祀祖先聖靈的聖地,而古樓大頭目羅木蘭女士的家中,還保有著諸多完整的傳統器物,同時也深受部落百姓的愛戴。在古樓的大小祭典,都必須由羅家頭目帶領,也可見羅頭目的崇高名望與地位,如果不是親眼見到這位女頭目,很難想像擔任頭目的責任有多艱鉅。

過了日漸西沉的傍晚時分,古樓國小操場上的營火升起,部落全村動員起來,投入此次精心安排的營火晚會中,晚會活動隨即熱烈展開,從小朋友表演「刺球迎賓」、「洗刷刷舞」、「現代熱舞」,得到大人們最肯定的掌聲,到社區婦女的「傳統歌謠演唱」,聽得我們如痴如醉,還有曼妙的「排灣族鼻笛音樂」、「舞琉璃」等,在志工和蔣同學專業演出下,贏得許多人的眼淚和讚嘆。由於晚會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進行,當然我們也不吝表現我們的長才,各位夥伴皆卯足了勁共襄盛舉,以回報古樓村民的熱情相待。我也舉起相機偷偷地在暗夜中,捕捉每一個人在台上歡愉的面容,默默將它串起枕在每個人的心頭。

經過一夜的歌舞歡愉,次日我們啟程前往瑪家鄉的三和村,這是一個自然生態、歷史人文豐富的地區,周解說員偷偷的告訴我說,關於隘寮溪此地的風華,說它三天三夜也無法訴盡!我們沿著水門街道緩慢的行進,各個都似淘氣的孩童般,路邊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好喝的都不放過,走到了都拉巴拉斯皮雕工作坊,精美的皮雕的作品,鎮住了剛剛踩街時浮動的心。業者賴老師是一位很親切的人,這裡的每件作品都是老師精心的傑作,大夥也感受到賴老師對每件作品認真付出的氣氛,在進行皮雕DIY活動時,大家的神情也異常的認真專注,絲毫感覺不出遊學旅程的疲累。

吃完精緻又營養的美食之後,我們來到了以「台灣魯凱族百年歌謠」音樂專輯,得到金曲獎殊榮的撒卡勒頭目的家。撒卡勒頭目不僅能歌善舞,也是一位專業的雕刻師傅,家屋裡擺飾了上百件許許多多、大大小小雕刻作品和古物,簡直就像是一個魯凱族的木雕文物館,眼見如此這般優秀的頭目,真是讓人羨慕和景仰。走過了美園社區特有的「井字」街道,我們在瑪家數位機會中心,聽取馬老師的簡報,一字一句都讓人刻骨銘心感動莫名。

此次三天兩夜的部落遊學行程,真是教人沒齒難忘,「原住民地區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在經過半年時間的經營和努力,我們初次體會到小小「希望」、大大「機會」的甘醇滋味。半年來工作人員百感交集,經常在經營的過程中,感到推展事工的無奈、失望、衝突及憂傷,但為了讓部落未來的發展,能夠與數位科技接軌,即使蠟燭兩邊燒,也要肩負起重任,將數位中心的功能與能量,確實的發揚散播在部落裡。我們要將這次活動的功績,獻給所有對數位機會中心,無怨無悔付出心力的每一個人,因為有了大家的投入,數位機會中心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共同開創部落美好的明天。

冥冥中我們已經在每個角落,將小小數位機會中心的種籽播種,所以會繼續努力秉持著「將殘的燈火不熄滅,壓傷的蘆葦不折斷」的精神,用「愛」和「信心」澆灌,使之能更漸茁壯,未來我們要讓外界更多的人,一同感受、參與、支持,這生生不息無遠弗屆的原住民力量!

更多照片請連到DOC推廣活動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建和社區:原是一條長長的路




一早就冷冷的,泡了杯熱咖啡,看著它熱氣騰騰。孩子要上學了,看著二張自信中略帶稚氣的臉,心中數著自己才懂的幸福,想著這一路的陪伴 : 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和社區的孩子…。
會走入社區,其實並不在預期中的。只是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問題,想解決問題,又因此看到了社區孩子的問題,整個社區的問題。一路走下來,才發現,想獨善其身已不可能,只好兼善天下。

*-----------------------------------*------------------------------------------*----------------


  「小童」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孩子之ㄧ。父母在他小三的時候離異,他二兄弟跟著爸爸,媽媽再嫁。本來就酗酒的爸爸酒喝得更厲害了,工作失去後打零工過活。剛跟小童認識,只覺得他好瘦,不太說話,但眼神有些凶惡,是學校的問題學生,打架很狠。相處中才知道有三年的時間,除了午餐,他是沒飯吃的。也才知道,他原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也常看到,他身上爸爸留下的傷痕……。
  有一次和社區的小朋友講「千里尋母」故事,一個小孩如何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他媽媽,並如何把病中的媽媽從鬼門關救回的故事…。他哭了,而且肆無忌憚,最後是跑著離開的。雖然無話,但他的心情我懂,知道他情況的人我想都能懂。
  隔天,他跑來找我,說想好好讀書,凶惡的眼神多了些柔情。沒問他為甚麼,只叫他每天晚上7:30到家裡來。就這樣持續了四個月左右。從九九乘法開始到二元一次方程式,從注音符號到文言文,從A.B.C不清楚到閱讀英文文章…….。他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沒喊苦,不喊累,雖然我清楚他是硬撐下來的。他拿了班上第一名,他拿了平均75分……。突然有二天的時間他失蹤了,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第二天晚上他回來了,依然沉默,怎麼問就是不說。之後就不再來讀書了。
  後來才知道他去花蓮找他媽媽了,帶了他的成績單。但是一個已經又有家庭的母親,是不可能符合小童要一個完整媽媽的期望的。
  小童現在已經高中生了,是學校的籃球隊台柱,住在學校,少有他的消息。偶而在社區看到他,他總是親切帶點澀澀的溫柔,叫聲「陳爸!」。依然不多話。這樣的一個孩子,其實欠的只是一個機會,但沒人給。連最起碼的「跟媽媽在一起」都必須用四個月的苦工去企求而不可得,難怪他會沉默,就像他知道他爸爸喝酒倒在路邊死去時的表情一般,冷漠、淡然。我很想為他做些甚麼,但很難真的為他做些甚麼,大概除了讓他知道有人在乎他、懂他、適時給他一些支援和當有人在說小童是問題青年的時候做些大聲的辯駁之外,我不知道還能有甚麼實質的助益…..。

*-------------------------------------------*-------------------------------------------------------

  「小杜」的家裡情形略同小童,只是小杜已經很難挽回了,輟學逃家、加入幫派、全身刺青…。媽媽跑了,爸爸死了,小學五年級就跟著阿嬤和四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領救濟金過活,家庭教育不正常,在學校被貼了標籤。小心靈期盼的可能只是一個正常的對待,但阿嬤懂得的教育方式是打、罵,而在學校了解到的是---自己是壞孩子。需要的安慰與關懷,可能只有家裡那條小灰狗知道…。有時想想,易地而處,我能比他好多少?

*----------------------------------------------*------------------------------------------------------

  「筱青」的情形則是令人遺憾的,長得清秀,才國一就有墮胎記錄了,不喜歡上課,不喜歡回家。學校頭疼,街坊鄰居齜之以鼻的一個孩子。我曾問她為甚麼不回家?他沒好氣的的說:『回家幹嘛!』。去過她家之後才知道她為甚麼不想回家。一個老、病的阿嬤,二個還在地上爬的小孩,又髒又亂的環境,父母離異,父親在北部工作。還聽他的姐妹淘說家裡常沒電沒瓦斯,偶而要泡「冷水泡麵」果腹….。這是她的家,她必須天天面對的家。
  我也曾私下勸她,不要這麼輕易相信一個男人,更不該輕易的跟一個男人回家。她的回答就有些心酸了。只看她天真的說:「他們都對我很好啊!他們也都答應我要娶我啊!…..」我不確定她是不是嘗試建立另一個家,但她在尋找一份屬於家的溫暖或感覺是肯定的。
  「筱青」的問題一直沒改善,學校最後只好在寒暑假建議拘留她,避免再懷孕…。

*-----------------------------------*------------------------------------------*----------------

  「永光」有三、四個媽媽,他也不清楚到底哪一個媽才是媽,所以在學校才會有『媽媽三五成群的回來了。』的造句。這造句回到家還真的被這群『三五成群的媽媽』狠打了一頓。

  「佩玉」的情況則是搞不清楚哪一個爸爸才是爸爸,哪一個爸爸的家才是家…。

  他們的故事,只是這幾年我回到社區陪伴過的小孩中一小部分故事,我一直無法真的去責備他們,因為他們接受過的責備與歧視已經夠多了,只想關心與陪伴,也許一起笑,也許陪著哭,也許帶著一起三對三鬥鬥牛,也許帶著練練吉他,玩玩樂團…都可以。但心裡總是有ㄧ份沉重,卻怎麼也無法放下。

  是小孩的錯?還是他們父母的錯?是學校的錯?亦或是整個社會都病了?是誰造就了這些?又有誰肯真的在掃了門前雪之餘,能為這些『少了一個機會的小孩』想想他們的未來? 為政者可否在「用盡權謀」而當權之餘,在義正嚴詞的口是心非之餘甚至在刮飽之餘,騰出一部分空間想想這麼多沒有未來的孩子。為商者可否在耗用了這麼多台灣未來資源之餘,在錢多得已成數字之餘,在買的起數萬元的鞋子還深覺得便宜之餘,想想這些孩子,您的一雙鞋子可以讓好多孩子吃ㄧ整個學期的營養午餐啊!….。

  孩子的問題,我想也是台灣的未來問題。父母不健全、單親教養、隔代教養、家暴……。這些可能只是表面的病徵,骨子裡的根源,還在整個社會的爭名逐利、不計手段,多少有心人的努力終究是螳臂擋車….。能不沉重嗎?

  啜了口咖啡,提提神也去去寒,自己的孩子上學了,留了一身被國三和小六大孩子擁抱的餘味,這種溫馨,只有擁有過的人才能領略,很難分享。而路上一個個趕路的學生,正趕著早自習的鈴聲前到校。不到門前打擾他們了,否則,一聲聲的「陳爸」會讓人應接不暇的。
(作者: 台東建和數位機會中心委員:陳俊朗)

2006年2月12日 星期日

◆我看DOC



對數位中心,我是一直抱著高期許的。社區在多年的營造下,呈現的僅於表面的興盛。
表面下的缺乏共識、沒有整體性的建設構想及人員的困乏‧使社造因缺乏共識而隨著經費的增加,加深部落的紛爭與分裂。

因缺乏整體性的建設藍本而隨公部門的經費申請週期而律動,最終淪為東貼西補式的硬體建設。

又因人才流失而使所有嚐試ㄧ再重來、所有的努力不具實質效用‧

而我覺得,數位機會中心是一個契機;一個凝聚共識及培養人才的機會。
全新的電腦設備,全職的駐點人員及輔導人員,充足的經費……。提供了偏鄉的一個學習電腦的良好條件。

新的人才培育管道,新的權力分配,對偏鄉可能是最好的銷售方式,與外界接軌,開拓視界的新方式……。更提供了社造一個可以打造共識,培養人才,甚至創造商機的契機,至少是個新開始。

新的人才培育管道,指的是可以藉由D.O.C的課程,發現可能參與社造的人才,加以培力。而對提高整個社區的素質與知識水平,更是可以著力與預期的。

新的權力分配,指的是透過D.O.C的課程,創造了師生關係,不再是永遠的頭目與族人,長老與晚輩….的固定模式。

而對偏鄉可能是最好的銷售方式,是透過網路行銷,將社區產業推銷出去…….。除了這些,D.O.C的設備,也提供了一個集體作業的場所,文史資料的建立、社區報的發行、甚至社區E化的理想,都可以在D.O.C逐步去推動與實現。

對數位中心,我是真的抱持很高的期待的。
(作者:建和 陳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