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幾則與原住民數位、學習落差有關的新聞



*數位落差嚴重原鄉學子競爭力不足

*後山資源缺乏原鄉學子輸在起跑點

*原鄉學子求學路漫漫公私立學校命運大不同

數位落差嚴重 原鄉學子競爭力不足
中央社╱中央社 2007-03-30 09:17

原鄉學子艱辛求學路五之三(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三十日電)一台電腦,對一般小康家庭來說,不過是貴一點的家電;但對許多原鄉的經濟弱勢家庭而言,卻是買了就要餓肚子的奢侈品;在數位時代的今天,對原民學子競爭力的影響,著實令人擔憂。

南投縣信義鄉民和國中一年級的學生珮雯說,「學校雖然有人捐了幾台電腦,但只課堂上老師上課時使用,其他時候並不會上網。」住校的她,家裡沒有電腦,當然也不曾上過網咖;和她一樣住校的同學,都來自附近的部落,大家生活情形都差不多。

當地僅靠一條蜿蜒的山路和外界聯繫,遇到大雨天氣,很容易因坍方、落石導致交通中斷,全線幾乎沒有什麼商店,更別說是網咖了。

扶助範圍含括花蓮、台東的台灣世界展望會東區辦事處主任陳維智說,居住在偏鄉的學子普遍家境清寒,生活上求得溫飽、學業不中輟已是不易;要這樣的家庭家中添購電腦,恐怕全家得餓肚子好一陣子。

台灣的數位落差情形如何呢?根據行政院研考會2006年台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台閩地區民眾中共有百分之七十點一曾使用過電腦,百分六十四點四曾經上網。從族群別來看,原住民曾使用過電腦的比率最低,僅佔百分之六十二點七,不僅較台閩地區民眾的平均水準少了七點四個百分點,也低於客家的百分之七十二點二。

網路近用 (容易使用得到)狀況與電腦使用情形類似,原住民仍是各族群別中網路近用程度最弱的;原住民曾使用網路的比率為百分之五十五點四,不僅低於台閩地區的平均水準九個百分點,相對於客家與非原客族群逾六成的網路使用率來說,也有相當的差距。

另外,根據調查,原住民地區的電腦設備普及率也落後一般地區;電腦擁有的比率,台北市的家庭每戶擁有一點三七台電腦,原住民卻是五個家庭分不到一台電腦。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表示,在台灣,以原住民地區和都會區因地理位置的差距,所造成的數位落差問題最嚴重,且因經濟效益等問題,寬頻鋪設並未全面性。

教育部推動「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計畫」,希望創造一個方便偏遠地區及弱勢團體上網與收訊的環境,提升民眾應用電腦與上網率,培植在地弱勢族群、原住民族群及偏遠地區當地居民數位能力及學習能力。

上述計畫從2005年開始,預計四年內在全台灣一百六十八個偏鄉設立三百個「數位機會中心」。但是,根據原民會的統計,台灣約有一千八百個大小部落,至目前為止,只建立六十一個「數位機會中心」;而且,半數並不是位於原住民區域,卻是在平地的偏鄉。看來,原民學子的數位落差,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立即提升上來的。

後山資源缺乏 原鄉學子輸在起跑點
中央社 (2007-03-30 09:43)

  原鄉學子艱辛求學路五之二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三十日電)

  一般民眾來到有「台灣後山」之稱的花東地區,大多數可能是為渡假、體驗慢活步調、享受蔚藍海岸和晴空萬里的舒暢;然而,後山學子,尤其是居住在山上、海邊的原住民學生,不論在文化上、資訊上的資源取得,往往落後台灣西部及北部地區。

當不少的學童從學齡前就進入英文補習班、各式才藝班等,對偏遠及貧窮原民家庭來說,在資源缺乏及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學習的路途上,原民學子已經輸在起跑點,只因背負了資源較缺乏與弱勢的原罪。

台灣世界展望會東區辦事處主任陳維智表示,由於原鄉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花東地區需要輔導、對教育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比例,遠高于台灣的其他地區。這群孩子大部分因為家庭功能失調、隔代教養的問題、社經環境地位等因素,讓他們的生活處于困境當中,甚至導致學習的中輟。

他舉展望會資助對象茹雪 (化名)為例,排灣族的茹雪幾無家人,先生多年前又因精神方面的疾病入院治療,三個孩子自幼的生活費、學費全靠她打零工、撿拾垃圾資源回收,賺取微薄的收入。茹雪一家人,甚至曾有一段時期寄居在廢棄的貨櫃屋里;碰到下雨天,吵到無法忍受,碰到艷陽天,熱烤到無法進入。在經濟條件如此惡劣的情況下,長女小嵐 (化名)人窮志不窮,一路由花蓮女中升上彰化師範大學就讀。現在,一有假期,小嵐就找工讀機會,賺錢幫助母親供給二個弟弟讀書。茹雪自己身體狀況也不好,曾因工作傷到椎,對須付出更多的勞力來賺取孩子們就學費用,幾度撐不下去想放棄;所幸社會福利機構發揮愛心,給予金錢和精神上的資助,讓她有勇氣面對未來。

陳維智指出,像茹雪這樣堅強、重視孩子求學的例子並不多。東部地緣狹長,對居住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上學是一件困難的事。他們的父母光為孩子們填飽肚子就備感艱辛,遑論求學、升學。此外,東部地區就業機會並不多,父母們可能離鄉背井到外地討生活,年幼的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祖父母們年事已高,照顧孫子們吃飽穿暖已屬不易,隔代教養問題很多,何況學業上的幫助。

許多處于資源弱勢的原民學生,常常在中學以後,無法再繼續順利升學,而落入「知識貧民」階層。知識的低落,也宣告著他們未來的社經地位低落,這種再制弱勢的社會循環,對花東地區的原鄉學子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


原鄉學子求學路漫漫 公私立學校命運大不同
中央社 (2007-03-30 09:43)

  在通往南投縣魚池鄉的道路旁,一條窄小巷弄內的低矮簡陋小屋,夜晚,門口連一盞路燈也沒有,記者和社工等一行人摸黑來到這間破舊小屋,這是小薇的家。

小薇自小就住在這里,目前是暨南大學附設高中的高三學生,今年要參加大學指考,但是,當同齡孩子去補習時,她卻花許多時間去打工賺錢補貼家計,還要以長姊身兼母職照顧年幼的弟弟,並且以小老師角色指導弟弟課業。由於父母離異,小薇姊弟二人由父親照顧,母親去年也因病過世,跟著母親生活的二位妹妹轉由外婆照顧。未受教育的父親僅能在家附近打零工,賺取微薄的收入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生活上過得拮據困頓,但彼此照應,對未來仍充滿希望,父親期待孩子求學順利,將來能找到好工作,改善家庭經濟。

父親因為工作不固定,有時候,必須離家數天到外地討生活,這時,小薇和弟弟就得相依為命,自我照料。早上,小薇先騎著腳踏車送小學三年級的弟弟上學,再騎個把鐘頭自己上學;放學回家得做飯、做家事、和弟弟一起做功課。上學成為小薇家脫離貧窮唯一的機會,像小薇這樣的例子,展望會社工人員表示,在南投仁愛鄉、信義鄉非常多;尤其是仁愛鄉,大多是原住民布農族裔居住,在山里面的孩子,因為教育資源不足,國中學校全鄉僅仁愛國中一所,許多學生必須跋山涉水走上遙遠的一段路,才能到學校。有些重視子女教育的父母,會帶著孩子遷到埔里鎮上居住,而生活開銷就相對增加,就業卻較不易,使生活景況更顯捉襟見肘。這樣的家庭,一般都受到社會福利團體扶助,尤其是學童的教育,常受愛心團體關注。小薇從國小開始,就接受台灣世界展望會的扶助,每學期有助學金、交通費補貼、協助爭取打工機會等;若上學路途遙遠,就必須離家背井寄宿在社福機構或教會設置的學生中心。這些原民孩子因為經濟弱勢、資源不足,並沒有補習的條件和機會,在升學考試中,早熟、懂事的孩子,像小薇一般,為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多希望考上公立學校。若以原住民學子的成績多數表現欠佳,雖有加分輔助,但因經濟弱勢與學習資源欠缺,使求學過程相對艱困。社工人員指出,大多數只能選擇私立高中或大學;然而私立學校的學費卻貴的驚人,再加上考上的學校不在家附近而需住校,住宿的生活費及學費常令原民家庭望而卻步,這時候若沒有公益社會團體伸出援手支助,常常可能被迫放棄升學。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官員表示,在中等教育這個層級,原住民畢業生的升學比率較全體學生低百分之十左右,就業比率卻高出約四個百分點,也有比較多的畢業生出路不詳,顯示部分原住民學子無法完成學業而提早就業。讀書求學是原民家庭改變貧窮循環的最大希望,而考取公立學校,成為原民學生升學努力最大目標;如同小薇這些學子們必須克服逆境、加倍的努力,才可能實現希望。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大家加油!〞小董事的報導〞讀後



一早就有朋友msn告知聯合報有台東建和的報導,有小董事、陳爸、建和書屋、建和數位機會中心…

剛(近午夜)陳爸透過msn告知,報上有他的電話,所以他今天接了不下百通關心電話,誰說台灣人不熱情!

小董事第一個MV〞星星〞上線時,接到報社來電希望做些報導,讓更多人知道台灣處處有用心的人,有很多努力在生活著的人們。

報導出來了,版面還不小,我想小董事的團員們一定會很開心,因為會有很多人可以分享他們的音樂,也會有更多朋友一起玩音樂。

而關於書屋的部份,我聽到很多人看了會感動、會想幫忙,祇是,或許你在離台東有點遠的地方。沒關係,何妨把這份感動,化為就近關懷您身邊也可能需要被關注的、被陪伴的人…

拜科技之賜,以及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的進駐,建和諸多志工伙伴們可以透過網路、blog隨時跟大家互動的。歡迎您,有空就到小董事、建和書屋的blog來逛逛,給些回應,互相加油打氣,相信就可以為彼此帶來很大的能量了。

我們期盼也相信,更多的台東有心伙伴會陸續有連結,互相幫忙;
也會有更多熱心的伙伴們一起投入關心自己地方、自己孩子的相關工作的。

大家一起加油吧!                 


*相關的連結如下:
udn台灣人物關於小董事、陳爸、書屋的報導

建和書屋部落格

小董事樂團部落格

(本篇作者是有點嘮叨的開拓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 蔡淑芳)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第四次輔導團隊工作會議


會議通知

這個工作會議跟前幾次不太一樣,我收到的email有以下的說明:

本月份專辦預定舉辦之輔導團隊工作會議,因近期需全員到齊的議題較少,故調整為金門.高雄.台南.宜蘭區新任輔導團隊的工作會議。

這四區有3個團隊是新單位,所以想安排本計畫"資深"的輔導團進行經驗傳承,透過經驗交流讓新團隊減少摸索的時間,以便更快掌握計畫執行重點!

會議中預計安排開拓及雲科大兩個團隊進行經驗分享,每個團隊分享時間暫定30分鐘,主題由妳們自已設定,以協助新團隊快速上手及第一、二期輔導計畫的不同點為主以及妳們在第二期計畫執行初期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
~~~~~~~~~~~~~~~~~~~~~~~~~~~~~~~~~~~~~~~~~~~~~~~~~~~~~~~~~~~~~~~

我不可能拒絕這麼認真的邀請。抱著到場跟大家聊天、講我們的故事的心情參加的。

看到參加名單上,新的輔導團隊全都是技術學院或大學,而且主要是資訊相關科系在負責。突然覺得開拓文教基金會的身份特別了起來。會議結束後,我發現在一問一答中,我的分享重點始終是繞著「人」:



@從各DOC管委會成員的訪談開始、從了解他們想做的事如何在這一年的工作中呈現開始;
@社區工作是不容易的、容易覺得寂寞挫敗的,讓不同DOC的工作人員互相友持分享會很有幫忙;
@輔導團隊的伙伴一定要去跟我們所要服務的居民接觸,從他們的學習熱忱、從他們的些微進步裡,得到感動、得到動力…
@邀請再邀請,人的接觸是不可取代的;
@從居民的生活出發…


新的團隊,真的得自己去試過,才會有更多的話可以聊,我一不小心又說太多了,大家一起加油吧!

~~~~~~~~~~~~~~~~~~~~~~~~~~~~~~~~~~~~~~~~~~~~~~~~~~~~~~~~~~~
ps會後聊天插曲:部裡為讓工作有控管、為希望看到有績效;排了一場場的會議,以及一次次的訪視,每一場都希望輔導團隊到場、要DOC管理單位配合。我忍不住問,這些會議日期都是部裡定好了,就發通知要求配合。而今年給輔導團隊的預算都祇能聘兼任輔導人員,一個點的輔導人員一個月給四千塊,卻要求人家隨傳隨到,很難說得過去?

又,如果DOC是設在公部門或學校,窗口是公教人員就還說得過去;我們憑什麼要社區裡的熱心人,在正常的工作時間裡隨時配合計畫走。多數偏鄉幹部仍是靠勞動農務謀生、要工作養活自己的。套句社區伙伴的話:我們不像你們,時間到薪水會自動進到你的帳戶,我們不做就沒錢賺的。

我常問自己,我花了多少時間在為我所住的社區服務呢?這種來自公部門的單向要求和期待,真的合理嗎?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教育部電算中心屏東、原住民區數位機會中心參訪



這是教育部電算中心規畫的一次訪視,公文上寫的行程目的是: 瞭解本部成立之數位機會中心之經營成效、特色發展及自主經營能力,屏東區與原住民區目前在屏東縣的數位機會中心共9個,因路徑關係規劃3/19、3/20訪視琉球、枋寮、獅子、恆春、崁頂、瑪家等6個數位機會中心。


[訪視說明]



1. 訪視時間:每個DOC原則停留1小時,請各數位機會中心準備10-15分鐘的簡報說明執行狀況、社區互動與未來永續經營規劃。
2. 訪談對象:DOC負責人、縣府(請派科長以上主管與會)、輔導團隊、志工、偏鄉居民…..等。
3. 教育部參加人員:楊正宏主任、林燕珍組長、莊育秀執行秘書、專案辦公室李世鳴主任、徐佳璋先生…等。
4. 其他參加人員:潘孟安委員(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助理代表出席)、溫世仁基金會



[輔導團隊觀察]


獅子DOC:


  1. 管委會主委、鄉長、縣府代表、工作人員、輔導團隊都在,工作人員介紹了獅子DOC與圖書館結合的特色,以及如何由第一階段吸收經驗發展第二階段的推動策略,跟各村落學校結合讓村民就近學習。
  2. 鄉長十分支持DOC計畫,讓同仁盡力協助推動,碰到較大的困難在於〞有限經費下,要聘請到具有基本數位能力、辦活動能力、寫計畫等文字能力的工作人員,十分困難;且偏鄉的社會資源少、也結合不到適合的大專院校學生來協助,待努力突破處仍多。
  3. 楊主任希望地方能善用中央投入的資源,結合地方的人力、物力,讓資源發揮更大效能。並為未來的自主經營做準備。
  4. DOC的發展,中央和地方對經費的來源運用是有些拉拒的,互相期待對方有更多的投入。獅子鄉幅員廣,需要很多的創意和人力來做數位推廣,一個DOC的力量有限,未來如何在鄉長的領導下,讓不同地方的資源互相協調、分工、協力,是值得期待的。
瑪家DOC:


  1. 鄉長、鄉代表、村長、理事長、主委、志工老師、社區居民,早早就已在社區活動中心出現了。特別要來看瑪家DOC的溫厷仁基金會代表、教部軍訓處長也來了,訪視團因前一站的延遲,慢了許久才到。
  2. 瑪家DOC今年的工作推得並不順利,一則社區幹部的大換血,再則縣府經費一再延遲,影響所有推動工作的進行。
  3. 鄉長在鄉代表力邀下出席了,也是首次聽到DOC想做的工作和困難。會後承諾儘快召開協調會議,讓瑪家DOC可以為更多鄉親們所用。
  4. 有鄉代表、鄉長的支持,瑪家的工作伙伴們覺得有力氣多了。



◆認識你們真好~在建和與熱心文化老師相遇



這一天,有二位很有能量的美麗的老師來到孩子的書屋,杵音文化藝術團的高老師、楊老師。來找書屋工作伙伴,一起談「可以再做些什麼?共同關心台東老人、小孩」。
談話中,聽到了二位老師好多的用心,楊老師用了好多的時間陪伴知相國中的學生社團,教他們跳舞,陳爸說裡面有好些個頗為調皮的孩子,在團裡都表現得不錯。



席間知道兩位老師都為杵音文化藝術團出錢出力,為文化保存、為年輕人的藝術參與。高老師說,她很感謝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時間到了薪水會自動入帳,讓她可以有餘力去做這些事。

一群人談著可以可以一起努力做什麼,為孩子、為老人家…
參與眾人之事、社區之事,最怕的是孤軍奮鬥,可以互相認識、互相激盪、互相支援,感覺真好。

離開時,就如楊老師講的:認識你們真好!
大家一起加油!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陪銀髮族上課~建和DOC經驗



數位機會中心重要任務之一,是要讓難以和數位產生連結的中老年人有機會接觸和學習。
要讓有一點歲數的人們,以往以做工、做農維生的長輩們,跟電腦認識、互動和交往,過程可能 不會比男女交往簡單的。

來學的人要克服許多的身心障礙:
眼睛看螢幕久了不舒服、沒辦法坐太久、注音符號都記不起來了、滑鼠不聽話、鍵盤總按錯,上課的時候好像有懂了,下課是出教室就忘了呀…


教的人也要調整自己的心身習慣:
動作說話都不能太快、要耐得住性子重覆再重覆、要把平日習慣的電腦語言轉換成白話、譬喻等容易被聽懂的話、舉得例子要夠生活化、要陪伴、等待…

以下是我們的輔導員阿朗,以建和DOC開的銀髮班為例,分享他的觀察和建議,供大家參考。(輔導團隊工頭 蔡淑芳)
~~~~~~~~~~~~~~~~~~~~~~~~~~~~~~~~~~~~~~~~~~~

建和DOC新開了一班—銀髮班,學員都在55歲以上,有二位超過70歲了。

他們絕大部份都學過電腦,可能自己想學,可能孩子幫他們報的名…但很意外的,經過調查,他們都學過電腦。

本想他們既已學過,應該容易上手。但課一開,情況跟想像完全不同。除了對電腦陌生依然外,還多了對電腦的恐懼和對學習上的挫折。

第一堂,單是電腦的開機、關機就意外的花了二個小時,問題在,他們對碰電腦有障礙,總是輕輕的、小心的、怕電腦壞的..。

按了按鍵沒反應,直嚷著:『老師,電腦好像壞了,好像壞了..。』螢幕保護程式啟動,也說:『老師,『電視』好像壞了…。』他們的小心翼翼,我能理解。但真要化解這種心情,還真需要一些方法和時間。包括在三保證,電腦弄壞了不用賠、拿鍵盤在桌上敲打再操作、抓滑鼠在桌上敲打再操作,和二個小時的心理建設。



接下來的滑鼠運用,年老對手指運用的遲緩,滑鼠靈敏度既使調到最低,連點二次還是有難度。食指按左鍵,無名指按右鍵,中指控制滑輪….。這些,對年紀大的人,都需要適應,都是挑戰。第二堂課,就有大半的人因此學不下去了。

到第二堂課,我才真正了解。學電腦對一個有點年紀的人來說,真是不容易。
一來,生活中沒電腦也習慣了,不是非學不可。二來,要拉下臉來,告訴小他們十、二十來歲的晚輩說這不會,那不行,也不容易。課程是有進度的,照著進度來,我清楚,他們決不可能學會。而之所以學了電腦卻跟沒學一樣,也是這些原因。
就像有個學員說的:『那隻老鼠都還不知道要怎麼抓,課程就結束了,怎麼學的會?』

花了些時間跟他們溝通,聽他們說學電腦的心酸。聽了 聽了,心中有不少的不忍。我很肯定的告訴他們:

『不要管課程進度,只要你們不放棄,我陪你們學到會為止。』

從那之後,我才看到安定下來學習的銀髮班。

滑鼠的運用,花了六個鐘頭。
從小畫家學起,按著左鍵畫線條、著顏色,按右鍵刪除、找複製,用滑輪捲動畫面。
真想學之後,問題就多了,叫老師的聲音此起彼落。所以,老師就必須左一個,右一個的解決個人問題。也許是沒信心,或記憶力真的不好,常常,一個問題必需重複的一敎再敎,才能學熟。就這樣,重複的操作了三堂課六個小時。

終於,圖畫好了,也存了檔。有人畫了臉譜、有人畫衣服、有人亂畫。我看到的是一個個滿足的笑容。無意間聽到學員之間彼此的打氣:『在這裡再學不會,這輩子電腦就免學了。』

接下來的中文輸入,需要注音的基礎,到目前為止,已經花了八小時了。
所有的學員,注音都必須從頭來,從注音符號的複習、注音符號在鍵盤的位置認識,拼音、到底是幾聲…都是問題。

眼睛也是問題,已經習慣不看字的人,沒考慮眼鏡的問題。所以常常是看不清楚的,還需叮嚀要去配眼鏡…。

另外,可能學員覺得這樣的教法適合他們,所以一個傳一個,人數越來越多,剛學的與學了一段時間的混在一起,情況更複雜。

目前,已經學會中文輸入的有8人,座位的安排改採方便輔導的座法(會的帶不會的),效果也頗明顯。時間上,一小時繼續學輸入,一小時學上網。常常,可以聽到上課時他們的開朗笑聲,有成就感的對談。這些,我覺得,應該就是我、我們投身電腦教育最希望看到的。

從銀髮班的經驗裡,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年紀較大學員在學電腦過程的困難,他們需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性。簡單點說,必須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學電腦這件事。而不能站在我們的角度看他們該怎麼學。

(作者:台東建和DOC輔導團隊輔導員 陳俊朗 )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建和小董事的第二個MV


農曆年間,大家快樂過節時,親愛的小金導演,扛著大大小小的裝備返鄉。
跟著大小朋友玩、混、教、錄…

年前的一個寒冷的冬夜,跟小金在新店冠助的院子裡,聊建和、聊小董事,就知他會用更多的力、更多的心陪建和的孩子們做下一個MV,也打算讓建和的大小朋友在這個過程裡學習多一點錄音、錄MV的相關知識和能力。

星星的MV出來後,給了小董事團員們很大的鼓舞,也激發了更多部落孩子的學習興趣,來自各地的大小網友、離鄉的台東人給了一些很正面回應和鼓勵。

之前,星星的錄製是採木吉他為主體,一次錄就的。阿動的錄音及MV是以簡單而乾淨的方式表達出孩子的思鄉情緒。效果貼切。

這次,我們一起說再見,是吉他手朝晨填詞,SOLO兼主唱陳誠譜的曲。創作意念本就是一種嘗試,企圖以節奏落差拉大的方式,表達他們對畢業、大家必須說再見的不捨。

有低吟、有吶喊,加之以樂團電吉他、電貝斯、爵士鼓合奏的方式演唱。錄音工作本來就極具挑戰性,又窮,除了沒錢進錄音室外,連樂器、音響都是因陋就簡的。可怎麼錄?書屋工作團隊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想法:『這是孩子們的期盼,無論如何都需解決困難。』

五個大人、九個孩子一起努力、用力,生產了這第二個MV的材料, 讓我們可以先看看預告。並期待完整帶子的推出。


詳細的過程,請參考建和社區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kasavakan2005

陳爸說,孩子們現在不只對練團有興趣,也都開始在研究錄音、剪輯,建和的孩子會繼續用音樂跟大家說話的。



一起說再見mv 預告


◆原民會與NCC會同勘查原住民族地區寬頻基礎建設


 為因應電信自由化,確保國民基本通信權益,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積極進行協調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在電信普及服務制度規劃下,加強改善原住民族地區建置寬頻基礎建設。

為因應電信自由化,確保國民基本通信權益,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積極進行協調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在電信普及服務制度規劃下,加強改善原住民族地區建置寬頻基礎建設。

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為建立健全的普及服務制度,已根據「電信事業普及服務基金管理辦法」,正進行加強偏遠地區通信網路建設,達成村村能寬頻連上網路,使其得以上網即時取得網路資訊,提升原住民族地區民眾族群生活技能、知識及經濟水平,以及平衡城鄉差距,均衡區域發展。本會為保障偏遠地區原住民知的權利,協調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前於本(96)年2月5日至2月7優先訪視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茶山村、里佳村,並接續於本(96)年3月11日至3月13訪視屏東縣霧台鄉大武村、好茶村、佳暮村、阿禮村及瑪家鄉瑪家村等原住民地區網路寬頻(ADSL)基礎設施未達地區,由部落人員導覽當地部落具開發價值之景觀、原住民歷史文化及生態解說,也藉於了解原住民族部落歷史文化,瞭解當地部落居民寬頻上網使用情形及架設網路需求,也於部落中召開寬頻網路需求座談會,由原民會代表、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委員、鄉公所代表、中華電信總公司及營運處主管代表與部落居民面對面溝通座談會議,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會針對訪視紀錄及各代表交換意見對於未來架設原住民地區網路寬頻(ADSL)基礎設施進行改善。此訪視活動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由林東泰、謝進男、劉幼琍、李祖源等委員訪查。

根據行政院研考會95年台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有關原住民資料如下:調查顯示,台閩地區12 歲以上民眾中合計有70.1% 曾使用過電腦,64.4%曾經上網。從族群別來看,以原住民曾使用過電腦的比率最低(62.7%),不僅較台閩地區民眾的平均水準少了7.4 個百分點,電腦使用率也低於客家(72.2%)與非原客族群(70.2%)。網路近用狀況與電腦使用情形類似,原住民仍是各族群別中網路近用程度最弱者。原住民曾使用網路的比率(55.4%)不僅低於台閩地區的平均水準9 個百分點,相對於客家與非原客族群逾六成的網路使用率來說,也有相當的差距。從資訊近用來看,原住民曾經使用電腦的比率由93 年的43.8%增加到95年的62.7%,曾使用網路的比率也由37.8%上升至55.4%,使用率提昇至少17.6個百分點。此數位指標多維持去年的水準或較去年提昇,亦顯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以及其他部會在積極推廣縮減原住民數位落差及資訊進用日見績效。
撰稿/承辦人:珐济‧伊斯坦大Vaci‧Istanda 電話:(02)2557-1600轉1433

◆用電腦網路比率低 原民會盼縮減數位落差


 

現代人網路使用方便、資訊取得容易,然而對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來說,網路使用是否普及,更影響知識取得、以及城鄉差距的平衡。原民會對於原住民不論使用電腦或網路的比率,都比其他族群低感到憂心,因而特別與NCC會同勘查原民地區寬頻基礎建設,希望縮減數位落差。

 現代人網路使用方便、資訊取得容易,然而對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來說,網路使用是否普及,更影響知識取得、以及城鄉差距的平衡。原民會對於原住民不論使用電腦或網路的比率,都比其他族群低感到憂心,因而特別與NCC會同勘查原民地區寬頻基礎建設,希望縮減數位落差。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表示,根據研考會二零零六年台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顯示,十二歲以上民眾中,有百分之七十點一曾使用過電腦,百分之六十四點四曾經上網。

但從族群別來看,原住民曾使用過電腦的比率最低為百分之六十二點七,不僅較台閩地區民眾的平均水準少了七點四個百分點;電腦使用率也低於客家百分之七十二點二、與非原客族群的百分之七十點二。

使用網路狀況與電腦使用情形類似,原住民仍是各族群別中,網路近用程度最弱的,只有百分之五十五點四,低於台閩地區的平均水準九個百分點。

原民會官員指出,為保障偏遠地區原住民知的權利,協調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前往嘉義縣、屏東縣等地,勘查原住民族地區寬頻基礎建設。

三月十一日至今天一連三天,訪視屏東縣霧台鄉大武村、好茶村、佳暮村、阿禮村及瑪家鄉瑪家村等原住民地區網路寬頻(ADSL)基礎設施未達地區;二月五日至七日已訪視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茶山村、里佳村等地區。

原民會官員表示,訪查人員至原鄉部落召開座談會,由部落人員導覽當地歷史、文化及生態解說,藉此瞭解當地部落居民寬頻上網使用情形及架設網路需求;NCC也將依據訪視紀錄及各代表交換意見,來改善原住民地區網路寬頻基礎設施的架設。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偏鄉數位新視界•城鄉e化無疆界

  行政院自2004年3月起,正式將「縮減數位落差」列為國家重要政策,由教育部負責協調統合各部會改善城鄉數位落差之資源,共同推動「縮減城鄉數位落差」,以有效落實對偏遠鄉鎮的社會關懷政策。為了消弭數位落差,教育部杜部長不僅持續推動偏鄉中小學改善教學設備、加強培訓教師資訊素養、補助網路連線電信費用等措施,更將改善數位落差列為重要施政主軸。

 


推動整合資源-大專志工和偏鄉學童、民眾在e起


杜部長認為:「我們不只要為偏鄉地區的小朋友縮減數位落差,我們還要更積極地為這些小朋友尋找數位機會、打造數位幸福!」在教育部的積極推動下,自90年起已成功地組織了超過400隊資訊志工團隊,服務了將近800所偏鄉地區的國中、小學和數位機會中心。這些國中、小和數位機會中心不論在資訊教學的基礎建設、資訊能力的提升以及資訊教學活動的豐富化上,都得到了過去所沒有的人力支援與專業服務。在大專青年志工的熱情與專業下,偏鄉學童除了獲得了更多的學習機會以及更廣的視野外,更感受到了一群大哥哥、大姊姊的關懷與疼愛,民眾也感受到大專志工的年輕活力。


推動整合資源-資訊業界響應捐贈電腦軟、硬體及網路建置


兩年來,教育部結合民間資源並多次舉辦招募和表揚發表會,向社會大眾宣導關懷偏鄉,以協助推動數位機會中心,多家民間公司或機構共襄盛舉,捐贈資訊軟、硬體、書籍及網路建置,加入數位關懷行列,這些單位包括惠普公司、IBM公司、台灣微軟公司、趨勢科技公司、中華電信公司、宏碁公司、艾康科技公司、訊緯公司、三友科技、音象科技、階梯生涯發展基金會、凌網科技、昱泉國際、中華汽車原住民文教基金會、旭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諾亞數位教育科技等,捐贈市值近2億元(企機網:http://ecare.moe.gov.tw)。


168個偏鄉完成了61個數位機會中心


由本部所統籌執行之「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展計畫」,自94年起執行迄今,在產、官、學經過三方共同的努力之下,目前已經在全台灣168個偏鄉完成設立了61個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簡稱DOC);在95年度所推動重點項目除了在數量方面持續擴增偏鄉數位機會中心外,各輔導團隊成員更致力於DOC學員學習素質之提升,95年度在DOC所接受各種課程之參與民眾人數已累計約14,000人,到數位機會中心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民眾累計約71,800人次;服務志工人數累計約2,900人;學生接受課後照護人數累計約13,000人。(DOC入口網 http://itaiwan.moe.gov.tw)

DOC改善偏遠鄉鎮數位表現

教育部推動設置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致力於讓偏鄉社會能展現活力與台灣各角落乃至於與國際社會接軌、交流。根據行政院研考會去(95)年6月針對12歲以上民眾所做的「台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報告」結果顯示,95年推動縮減數位落差工作與DOC服務後,我國12歲以上民眾在國內上網家戶及上網人口的狀況瓶頸突破,95年電腦使用人口比率為70.1%,較94年的66.8%增加3.3個百分點,曾經上網的人也從62.7%增加為64.4%,家戶連網率從70.6%攀升為74.5%;全台12歲以上。41-50歲中年民眾e化、上網率上網人口由52.3%增加為57.6%,51-60歲從29.2%增加為33.9%,屏東縣、南投縣、金門縣的電腦使用率都較前一年成長超過6個百分點;雲林縣也有增加1.7個百分點。台閩地區整體數位表現分數,高偏遠鄉鎮分數94年為24.9分,95年提昇為28.9分,低偏遠鄉鎮分數94年為30.5分,95年提昇為33.0分,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對偏鄉的服務已發揮相當的效益。

本年度重要推動策略

今年度教育部已經策劃推動2007「關懷偏鄉數位幸福認養活動」,除了希望募集更多贊助資源外,將加強推動績優企業、民間團體等回饋自己的家鄉,認養數位機會中心的營運需求,以持續帶動社會各界參與偏鄉數位關懷的熱潮。
本年度持續推動各偏遠鄉鎮的數位應用機會,預計新增50個數位機會中心,以達到今年年底至少完成100個鄉(鎮)設置有數位機會中心,藉由加強整合民間團體贊助或部會的資訊服務據點資源共同建構,並且透過輔導團隊輔導營運,和透過鄰近地方的大專校院志工服務民眾資訊應用,以及推動結合民間資源贊助或認養數位機會中心,以持續落實推動數位機會公平政策。


截至目前參與的成員橫跨行政院各部會,期望結合政府的資源與力量強化全國168個偏遠鄉鎮中小學師生、民眾資訊網路教育,協助社區民眾提升應用資訊科技之能力,從經濟面、文化面、教育面、社會面多元面向輔導應用數位,創造偏鄉整體的均衡發展。「縮減城鄉數位落差」是深具社會關懷,實踐社會平等性質的工作,也是充滿挑戰的工作,在此呼籲並歡迎各界捐贈軟、硬體資訊設備、提供優惠專案、投入志工團隊工作、認養協助數位機會中心維運等,以加速此公益性計畫的成效。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暨大網路應用服務中心 協助原民學生課後輔導



  有鑒於偏遠地區學生學習出現落差,暨南大學成立「網路應用服務中心」後,利用網路視訊供南投縣仁愛鄉和信義鄉的原住民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同時,暨大也連結輔仁大學和文藻學院共同協助地處偏遠的學生,教育部期望「網路應用服務中心」,可以提升到全國的位階,扮演協調中心的角色,以彌補學生學習上的不足。.

  

在教育部電算中心提供經費支援下,暨南大學的「網路應用服務中心」,以一對一和一對多的網路教學平台,讓該校學生在課業之餘,以視訊的方式,教導南投偏遠國中小的學生電腦資訊,並進行課業輔導。

  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偏鄉學習落後的學生,一定要多加照顧,否則落差就會加大,而暨南大學利用網路,補足教育部「大手牽小手計畫」中的距離缺憾,讓700多名學童受惠,杜正勝強調,即便學童家裡沒有電腦,教育部也有數位機會中心協助教學。

  港源國小5年級的徐譽秦就是在老師建議下,在家利用電腦視訊參加1個星期5天,每天1個小時的課輔,使得他的英文和數學成績都名列前茅。徐譽秦說:『我們會用視訊進行學習,面對面的方式實際學習,還有幾個麥克風用來對話的,掃瞄器是將把不會的題目,掃到電腦裡,上傳到暨南大學的老師那邊去,那老師就會教導我,之前有時候是80幾,有時候是90幾,但現在是100。』

  而教育部也呼籲其他大學,能夠起而效尤,利用網路協助學習落後的學生,共同為教育盡一份心力。

From:台灣之音
時間: 2007/03/08
撰稿:曾國華 編輯:夏治平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行政院青輔會廣徵100條暑假「遊學台灣」計畫


DM.jpg
為推動2007年暑假「遊學台灣」活動,即日起至3月26日止,徵求有志推動之非營利組織及大專院校參與提案,為能使提案單位對計畫充分的了解,青輔會將於3月中旬分別於北、中、南區舉辦徵件說明會,歡迎非營利組織及大專院校報名參加。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為推動2007年暑假「遊學台灣」活動,即日起至3月26日止,徵求有志推動青年探索台灣旅遊學習或發展地方產業特色學習活動之非營利組織及大專院校參與提案,同時,為能使提案單位對計畫充分的了解,青輔會將於3月中旬分別於北、中、南區舉辦徵件說明會,歡迎非營利組織及大專院校報名參加。

「遊學台灣」計畫始於2005年與非營利組織合作辦理一系列青年探索主題行程,鎖定深具旅遊市場潛力的15-30歲青年為主,2006年持續辦理4大探索主題20條行程及12場「達人開講」,參與活動青年達千餘人次,參與計畫的非營利組織及青年,都感受到「遊學台灣」是讓青年擁有更優質、平價的深度學習機會,值得持續擴大辦理,因此,2007年「遊學台灣」寒假旅遊學習活動甫一推出,即造成搶購一空的盛況,許多向隅的青年表示行程及梯次太少,建議青輔會增加參與人數。

青輔會表示,2007年暑假的「遊學台灣」除秉持優質、平價及深度旅遊學習的理念,更有突破性的作法;在徵求合作辦理的單位方面,除非營利組織外,也鼓勵大專院校開發在地主題旅遊學習行程,讓更多青年能有機會體驗「遊學台灣」的魅力;在徵求行程數及總服務量方面,預計徵求近百條行程,每行程採多梯隊方式,預期可提供1萬人次的青年參與機會。同時,青輔會也期望參與提案的單位可與旅行業資源結合,一起推廣優質、平價的青年旅遊產業。
本計畫之補助要點及申請計畫表可至青輔會網站 (http://www.nyc.gov.tw/)「最新公告」裡下載,歡迎有興趣之非營利組織及大專院校於96年3月26日前提案參與。

徵件說明會四場,分別於3月12、16日在台北市、13日在台中市、15日在高雄市舉行,詳細時間及地點請 上青輔會網頁下載或去電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