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8日 星期日

讓偏鄉看見全世界 — 數位機會中心

圖/文-本部電算中心電子報小組

「上 網真好玩,世界變大了」。全球進入數位化時代,每個人都該享有數位學習人權,為落實縮短城鄉數位差距,從小紮根,基層做起,教育部深入偏鄉社區與部落,一 年來已完成33個「數位機會中心」的建置,除了發揮教育功能,提升偏遠地區民眾的資訊能力之外,還兼具課後照護的附加價值。「數位機會中心」給了偏鄉人 民、社區拉近資訊差距,凝聚地方文化、民情的一個平台,透過數位,偏鄉民眾與國際也接軌了。


教 育部從94年起,預計以四年的時間分階段於全台168鄉鎮建置300個「數位機會中心」,而「縮減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也齊步同行。去年全台已完成33 個,其中921重建區有8個,彰化地區、雲嘉地區、澎湖地區、屏東地區和原住民地區等5區共有25個,除了教育功能之外,也成為學生課後照護的社會福利場 域。

main01-009.jpg

教育部補助數位機會中心建置電腦教室

數位機會中心偏鄉居民學習踴躍

教育部計畫在95年止,至少完成50個以上的據點建置,今年台南縣、高雄縣、宜蘭縣、金門縣都將陸續設置。

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郭耀煌指出,「數位機會中心」建構以來,已經成為偏鄉地區社區教育、經濟、生活、文化的共同平台,它結合社區與學校,也扮演著各部門間協調與整合的角色,結合部會資源,以避免資源重複。

南投名間鄉新民數位機會中心執行長楊新民說,「數位機會中心」開門運作半年來,真的為地方,不論老少,都帶來了機會;它的成立,影響了人與人的互動,讓平日忙於農務的家長,在小孩的帶動下也願意走出家門,進入數位世界。

「要 e化,也要先學會敢碰、會用電腦」,楊新民說,因為偏鄉家長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對電腦有錯誤認知,有人連電腦怎麼開都不會,有人就算家有電腦也不敢開,因 為怕會壞掉,所以數位機會中心一開設,學員就鎖定成人,讓他們了解電腦,小孩也才有走入數位的機會,民眾自然就有數位社會的觀念,「現在已經有養鱸鰻的人 來問,可不可以在這裡賣?」。

楊新民還教小朋友學會拆裝電腦,新民國小葉俊杰拆組裝一部電腦不用十分鐘,還在離島幫親戚修好了電腦,讓母親好驕傲,當時他才小學五年級。今年六年級的他,已經是數位機會中心的「助教」了,協助其他小學生上拆組裝課程。

數 位機會中心也與社區密切互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新民數位機會中心就吸引鄰近幾個村落的人都來學習,還有人遠從彰化開半小時的車而來。楊新民說,這裡 的阿公阿媽學員,都很努力,錯過課堂,還會打電話問老師有沒有空,另約時間補課;而且也成為生活環節之一,「民眾還會來借電腦打個會單」。

main01-005_s.jpg

新民國小葉俊杰教導

年近六旬的王同榮爺爺電腦操作

來義鄉居民顏陳月生上課情形

      雲林東勢同安數位機會中心專案執行張怡棻也以小學員阿修為例,阿修是隔代教養的小孩,過去總沈淪於網咖,後來數位機會中心成立之後,阿修就到這裡找社區專 員報到,幫忙社區或數位機會中心做做雜事,完成後就可以使用電腦,中心也會協助督促他完成學校的功課,不但建立起阿修的責任心,也讓他七旬的阿媽不必再每 天騎著腳踏車,跟滿路的砂石車耗上十餘公里把阿修從網咖找回來。張怡棻認為,數位機會中心帶給偏鄉居民的,不僅只是縮短數位落差,也多功能地發揮了社會照 護。

台中縣東勢慶東數位機會中心的阿心阿姨最開心,她說社區媽媽都很喜歡這裡,因為先生們不會再相約去喝酒,而是改成相約來上電腦課,讓社區媽媽們很安心。

main01-007.jpg

main01-008.jpg

龍安社區齊老師與小朋友下課後一同玩電腦

親子相約來上電腦課

     重 建區的團隊輔導員也說,科技,需要進入社區,才能活化地域,促進產業發展。不少社區透過數位機會中心的成立,學習數位技能,成功行銷社區地方的特色產業及 地方文化,很多人中年人就利用這樣的學習,學會架網站、做網頁,台中中寮龍安數位機會中心的學員黃阿姨就說,「我學上網,賣起魚腥草了,現在我要來學民宿 訂位」。

如同數位機會中心的名稱,這個中心給了偏鄉地區與世界社會接軌的機會,也給了社區凝聚情感的機會,更為偏 鄉孩童照護建立起一個讓家長安心的場域,偏鄉居民已開始相信,「讓電腦為社區寫歷史」的時代已經來臨。在縮短偏鄉落差與建構數位社會的目標上,數位機會中 心無疑是「小兵立大功」!


2006年5月25日 星期四

◆DOC如何真的為社區所用--部落協力伙伴的期許<br>(寫在二期計畫前)



(這是我們在思考要不要接第二年輔導團隊過程中,收到的來自部落工作伙伴的信)

對DOC實際的操作: 我比較在意的是『能不能發揮實際的效用』;具體的說,也就是DOC對部落現況(經濟困頓、家庭功能不彰、文化空洞化、缺乏共識…)能有甚麼實際助益?

教育部說的:『提升偏遠地區居民數位能力及學習能力;發展貼近當地之文化或農林漁牧及觀光等特色產業發展』,這些都只是字面上的理想,現實的操作上,還有很多非公部門思考所及的困難需要解決---

1.與學校、在地公部門的矛盾如何化解?
2.人怎麼來?
3.來了留不留得住?
4.來了學不學得起來?
5.學了怎麼發揮影響力?
6.學了與解決部落問題間有甚麼關聯?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被解決,整個計畫是沒有意義的。

比較麻煩的是『與學校、在地公部門的合作如何施展得開?並同時保有社區的參與和活力 』
至於其他問題,祇要是你們接了輔導工作,其實問題就已解決大半。因為有信任及第一年的基礎。只要妥善運用第一年的學員基礎和工作人員彼此的信任及默契並將能量集中在解決『人怎麼來』及『來了留不留得住』這二個問題上,其他的問題會因此迎刃而解。

我覺得:
1.『人怎麼來』?-----三個方向:

ㄧ、第一年未學成的學員:
第一年未學成、未學完的學員分程度繼續學,基礎班與進階班基本學員就有了。再請他們找親朋好友一起來上課,會省力的多。

二、已學成的學員:
已學成的學員,可以參加經營人才培訓、種子師資班及成為志工。
組織已學成的學員可以分組賦予產業發展:觀光旅遊發展:文化創意與典藏:學生課後輔導或照顧:成為社區幹部…甚至成為助教或授課講師。更重要的是,以他們自身的體驗招募周邊親友成為新學員,會是最有效的。

三、老方法,部落幹部找人。

2.『人怎麼留?』
人留不住,依經驗大都集中在幾個問題上:
ㄧ、沒有持續安撫或push。
二、家裡沒電腦,學不下去。
三、講師不對。

第一個情緒問題是講師及工作人員忽略或不夠細膩所造成。態度上注意即可。
第二個問題是比較麻煩的問題,也就是我常談的中古電腦計畫。但短期內要招募大量的電腦的確有難度,所以折衷作法上可能會將中古電腦放在部落公共場所或有帶頭作用的學員家裡,用少量的中古電腦解決學員學電腦家裡沒電腦的困境。
第三個問題其實是基礎班講師的問題。初接觸電腦的部落居民本來就是怕受傷的,講師的態度如果不能體會或忽略居民的心理,也許一個用詞不當或厭煩的表情,居民就打起堂鼓了。過了基礎班,這樣的問題就少了。

如果這二個問題都能解決,其他的問題應該都容易被解決。

(台東建和DOC 阿朗)

2006年5月24日 星期三

◆建和社區:構築一間「孩子們的書房」



在建和DOC時,有一幕常常出現在我的眼前:我跟總幹事站在DOC的走廊,就著欄杆往下看操場。正值放學時刻,總幹事阿朗看著走過操場的國中大孩子、國小小朋友,一個個如數家珍說著這是誰家的孩子、是誰在照顧、碰到過什麼事…

透過一個用心在陪伴社區孩子的爸爸的眼中,這些孩子對我不再是走過操場的陌生人了。

阿朗說,「因為關心自己的孩子,就會關心部落裡別的孩子」,所以,在自己做得到的範圍,陪他們讀書、幫他們上課、教他們彈吉它、玩樂器,就這樣成了部落人們口中的「陳爸」。

開拓的朋友曹跟我說有一批童書,希望可以捐給有需要的地方,聯絡幾個部落,結果阿朗的回應最快,讓書進部落是他們大計畫中的一小環,於是我收到了這樣的一封信:


關於圖書運用計畫,其實是一大計劃其中的一環。一時間還真不知如何表達起,拖了ㄧ天沒寫成,最後決定把『想法』的部份先告訴您:

在和我們相處的過程中,您應該常聽我提過『孩子們』的種種。這些孩子們先天條件絕不輸城市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更好,但整體環境的不如人,讓他們在剛起跑,就已注定一輩子跟不上。其中深層的文化因素暫且不談,具體可見的如:

※整個一萬多人的大知本地區,連個圖書館、可以讀書的地方都沒有…。

※大半的家庭沒有閱讀環境;父母沒有讀書習慣,家中沒報紙、沒雜誌、不買書、沒電腦。

※更糟糕的是有超過40%的家庭是家庭功能失常家庭,隔代敎養、單親家庭、低收入戶。還有許多表面是正常家庭,事實上問題重重的;二個再婚者組成的家庭、列管的家暴家庭….。

導致的結果;學業成績低落;社區內國小學童大概只有20%具有國小程度,而社區內國中(知本國中)基測成績歷年來平均不到100分,最高分也只200上下…。

這些,都讓人憂心,也讓人心痛….。
孩子不想學習嗎?孩子沒條件學習嗎??事實上,這些孩子們,聰明、有天賦還有強烈的上進心,他們少的,只是一個機會,一個正常孩子可以有的機會。

回到部落,一直在想、在做的,都與這部份相關,但困難重重,部落有心的家長將孩子往外送,無心的家長則依然故我。公部門的資源永遠騷不到癢處……,學校的思考模式您也領會過的;績效與規定優先。自己能力又有限,每每看見一個好好的孩子逐漸變壞而無能為力,除了搥胸頓足,我甚麼都做不了。

安慰的是,這些年孩子在品德上,運動上,音樂上,甚至課業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品德上:學校的老師普遍認為社區孩子『有禮貌、有規矩、有正義感、不惹事』。運動上、音樂上,太多了,說不完。

最讓我欣慰的是課業上,目前我大兒子這一屆,也是我回部落陪伴的第一批,模擬考超過210的有五人,其中有三人超過240分….。

這些喜、悲,只能是情緒,更重要的是未來我能怎麼做。

計畫中,關於孩子的部分,我要努力的還有:

1.完成二所青少年會館,男女各一。以卑南族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下一輩傳統道德:勤勞與服從。

2.ㄧ所圖書館,至少要有一個屬於部落的讀書空間:有豐富的藏書、有電腦、有人敎、有人陪….。跟您要的書就屬於這部份,但現在沒場所,所以書會以置放在適當的地點;如文化成長班、早點店、麵店、或有心族人家裡。原則一樣,要有人導引孩子讀書。如果經費無虞,會租個地方,讓想看書的孩子有個專屬的地方。另外,每個月辦個巡迴書展,讓大知本地區偏遠或不方便的孩子有書可以看。還希望收集舊書或民眾提供交流的書納入借閱範圍內…。

3.離鄉孩子的聯絡與互助系統:

4.孩子的就學、就業基金:

5.協助家庭功能失常學童的相關組織與設備。

…….路還長,要做的事還很多。只期盼,真能給這些小孩----『一個機會』『一個他們本應有的機會』



我的回信是:

我知道,往前看需要做的事排山倒海,那種感覺好重,
然而,往回看時,卻也發覺走出來的路,就是那一件件「現在可以做到的事」堆疊出來的。所以,就做我們此時此刻做得到、也願意做的事吧。

謝謝你讓我了解你所看到的、想到的,
接下來,我會邀請身邊有資源的人也一起來了解,
然後,看有沒有機會做些連結。




阿朗很快回信了:

 …至於社區的小孩,最近想的是,租一間房子,放書、放電腦。可以給小孩一個適合的讀書空間,也可以繼續推動電腦教育,我想,就去做吧!不想再等了。錢的問題,應該能解決的。只要不貪不取,於心無愧,應該就沒遺憾!…



此刻,社區的伙伴們已在為構築「孩子們的書屋」而努力,幾本冊的捐書會陸續到社區,有伙伴說可以找到電腦,目前還需要大家協力的是租金、ADSL、書架、書桌…,希望今年暑假孩子們就有書屋可用。您是否也願意成為孩子的守護者、是否也願意一起來為部落的工作伙伴們加油!



*關於建和部落孩子們的需要,請參考另一篇文章:原是一條長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