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8日 星期日

讓偏鄉看見全世界 — 數位機會中心

圖/文-本部電算中心電子報小組

「上 網真好玩,世界變大了」。全球進入數位化時代,每個人都該享有數位學習人權,為落實縮短城鄉數位差距,從小紮根,基層做起,教育部深入偏鄉社區與部落,一 年來已完成33個「數位機會中心」的建置,除了發揮教育功能,提升偏遠地區民眾的資訊能力之外,還兼具課後照護的附加價值。「數位機會中心」給了偏鄉人 民、社區拉近資訊差距,凝聚地方文化、民情的一個平台,透過數位,偏鄉民眾與國際也接軌了。


教 育部從94年起,預計以四年的時間分階段於全台168鄉鎮建置300個「數位機會中心」,而「縮減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也齊步同行。去年全台已完成33 個,其中921重建區有8個,彰化地區、雲嘉地區、澎湖地區、屏東地區和原住民地區等5區共有25個,除了教育功能之外,也成為學生課後照護的社會福利場 域。

main01-009.jpg

教育部補助數位機會中心建置電腦教室

數位機會中心偏鄉居民學習踴躍

教育部計畫在95年止,至少完成50個以上的據點建置,今年台南縣、高雄縣、宜蘭縣、金門縣都將陸續設置。

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郭耀煌指出,「數位機會中心」建構以來,已經成為偏鄉地區社區教育、經濟、生活、文化的共同平台,它結合社區與學校,也扮演著各部門間協調與整合的角色,結合部會資源,以避免資源重複。

南投名間鄉新民數位機會中心執行長楊新民說,「數位機會中心」開門運作半年來,真的為地方,不論老少,都帶來了機會;它的成立,影響了人與人的互動,讓平日忙於農務的家長,在小孩的帶動下也願意走出家門,進入數位世界。

「要 e化,也要先學會敢碰、會用電腦」,楊新民說,因為偏鄉家長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對電腦有錯誤認知,有人連電腦怎麼開都不會,有人就算家有電腦也不敢開,因 為怕會壞掉,所以數位機會中心一開設,學員就鎖定成人,讓他們了解電腦,小孩也才有走入數位的機會,民眾自然就有數位社會的觀念,「現在已經有養鱸鰻的人 來問,可不可以在這裡賣?」。

楊新民還教小朋友學會拆裝電腦,新民國小葉俊杰拆組裝一部電腦不用十分鐘,還在離島幫親戚修好了電腦,讓母親好驕傲,當時他才小學五年級。今年六年級的他,已經是數位機會中心的「助教」了,協助其他小學生上拆組裝課程。

數 位機會中心也與社區密切互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新民數位機會中心就吸引鄰近幾個村落的人都來學習,還有人遠從彰化開半小時的車而來。楊新民說,這裡 的阿公阿媽學員,都很努力,錯過課堂,還會打電話問老師有沒有空,另約時間補課;而且也成為生活環節之一,「民眾還會來借電腦打個會單」。

main01-005_s.jpg

新民國小葉俊杰教導

年近六旬的王同榮爺爺電腦操作

來義鄉居民顏陳月生上課情形

      雲林東勢同安數位機會中心專案執行張怡棻也以小學員阿修為例,阿修是隔代教養的小孩,過去總沈淪於網咖,後來數位機會中心成立之後,阿修就到這裡找社區專 員報到,幫忙社區或數位機會中心做做雜事,完成後就可以使用電腦,中心也會協助督促他完成學校的功課,不但建立起阿修的責任心,也讓他七旬的阿媽不必再每 天騎著腳踏車,跟滿路的砂石車耗上十餘公里把阿修從網咖找回來。張怡棻認為,數位機會中心帶給偏鄉居民的,不僅只是縮短數位落差,也多功能地發揮了社會照 護。

台中縣東勢慶東數位機會中心的阿心阿姨最開心,她說社區媽媽都很喜歡這裡,因為先生們不會再相約去喝酒,而是改成相約來上電腦課,讓社區媽媽們很安心。

main01-007.jpg

main01-008.jpg

龍安社區齊老師與小朋友下課後一同玩電腦

親子相約來上電腦課

     重 建區的團隊輔導員也說,科技,需要進入社區,才能活化地域,促進產業發展。不少社區透過數位機會中心的成立,學習數位技能,成功行銷社區地方的特色產業及 地方文化,很多人中年人就利用這樣的學習,學會架網站、做網頁,台中中寮龍安數位機會中心的學員黃阿姨就說,「我學上網,賣起魚腥草了,現在我要來學民宿 訂位」。

如同數位機會中心的名稱,這個中心給了偏鄉地區與世界社會接軌的機會,也給了社區凝聚情感的機會,更為偏 鄉孩童照護建立起一個讓家長安心的場域,偏鄉居民已開始相信,「讓電腦為社區寫歷史」的時代已經來臨。在縮短偏鄉落差與建構數位社會的目標上,數位機會中 心無疑是「小兵立大功」!


2006年5月25日 星期四

◆DOC如何真的為社區所用--部落協力伙伴的期許<br>(寫在二期計畫前)



(這是我們在思考要不要接第二年輔導團隊過程中,收到的來自部落工作伙伴的信)

對DOC實際的操作: 我比較在意的是『能不能發揮實際的效用』;具體的說,也就是DOC對部落現況(經濟困頓、家庭功能不彰、文化空洞化、缺乏共識…)能有甚麼實際助益?

教育部說的:『提升偏遠地區居民數位能力及學習能力;發展貼近當地之文化或農林漁牧及觀光等特色產業發展』,這些都只是字面上的理想,現實的操作上,還有很多非公部門思考所及的困難需要解決---

1.與學校、在地公部門的矛盾如何化解?
2.人怎麼來?
3.來了留不留得住?
4.來了學不學得起來?
5.學了怎麼發揮影響力?
6.學了與解決部落問題間有甚麼關聯?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被解決,整個計畫是沒有意義的。

比較麻煩的是『與學校、在地公部門的合作如何施展得開?並同時保有社區的參與和活力 』
至於其他問題,祇要是你們接了輔導工作,其實問題就已解決大半。因為有信任及第一年的基礎。只要妥善運用第一年的學員基礎和工作人員彼此的信任及默契並將能量集中在解決『人怎麼來』及『來了留不留得住』這二個問題上,其他的問題會因此迎刃而解。

我覺得:
1.『人怎麼來』?-----三個方向:

ㄧ、第一年未學成的學員:
第一年未學成、未學完的學員分程度繼續學,基礎班與進階班基本學員就有了。再請他們找親朋好友一起來上課,會省力的多。

二、已學成的學員:
已學成的學員,可以參加經營人才培訓、種子師資班及成為志工。
組織已學成的學員可以分組賦予產業發展:觀光旅遊發展:文化創意與典藏:學生課後輔導或照顧:成為社區幹部…甚至成為助教或授課講師。更重要的是,以他們自身的體驗招募周邊親友成為新學員,會是最有效的。

三、老方法,部落幹部找人。

2.『人怎麼留?』
人留不住,依經驗大都集中在幾個問題上:
ㄧ、沒有持續安撫或push。
二、家裡沒電腦,學不下去。
三、講師不對。

第一個情緒問題是講師及工作人員忽略或不夠細膩所造成。態度上注意即可。
第二個問題是比較麻煩的問題,也就是我常談的中古電腦計畫。但短期內要招募大量的電腦的確有難度,所以折衷作法上可能會將中古電腦放在部落公共場所或有帶頭作用的學員家裡,用少量的中古電腦解決學員學電腦家裡沒電腦的困境。
第三個問題其實是基礎班講師的問題。初接觸電腦的部落居民本來就是怕受傷的,講師的態度如果不能體會或忽略居民的心理,也許一個用詞不當或厭煩的表情,居民就打起堂鼓了。過了基礎班,這樣的問題就少了。

如果這二個問題都能解決,其他的問題應該都容易被解決。

(台東建和DOC 阿朗)

2006年5月24日 星期三

◆建和社區:構築一間「孩子們的書房」



在建和DOC時,有一幕常常出現在我的眼前:我跟總幹事站在DOC的走廊,就著欄杆往下看操場。正值放學時刻,總幹事阿朗看著走過操場的國中大孩子、國小小朋友,一個個如數家珍說著這是誰家的孩子、是誰在照顧、碰到過什麼事…

透過一個用心在陪伴社區孩子的爸爸的眼中,這些孩子對我不再是走過操場的陌生人了。

阿朗說,「因為關心自己的孩子,就會關心部落裡別的孩子」,所以,在自己做得到的範圍,陪他們讀書、幫他們上課、教他們彈吉它、玩樂器,就這樣成了部落人們口中的「陳爸」。

開拓的朋友曹跟我說有一批童書,希望可以捐給有需要的地方,聯絡幾個部落,結果阿朗的回應最快,讓書進部落是他們大計畫中的一小環,於是我收到了這樣的一封信:


關於圖書運用計畫,其實是一大計劃其中的一環。一時間還真不知如何表達起,拖了ㄧ天沒寫成,最後決定把『想法』的部份先告訴您:

在和我們相處的過程中,您應該常聽我提過『孩子們』的種種。這些孩子們先天條件絕不輸城市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更好,但整體環境的不如人,讓他們在剛起跑,就已注定一輩子跟不上。其中深層的文化因素暫且不談,具體可見的如:

※整個一萬多人的大知本地區,連個圖書館、可以讀書的地方都沒有…。

※大半的家庭沒有閱讀環境;父母沒有讀書習慣,家中沒報紙、沒雜誌、不買書、沒電腦。

※更糟糕的是有超過40%的家庭是家庭功能失常家庭,隔代敎養、單親家庭、低收入戶。還有許多表面是正常家庭,事實上問題重重的;二個再婚者組成的家庭、列管的家暴家庭….。

導致的結果;學業成績低落;社區內國小學童大概只有20%具有國小程度,而社區內國中(知本國中)基測成績歷年來平均不到100分,最高分也只200上下…。

這些,都讓人憂心,也讓人心痛….。
孩子不想學習嗎?孩子沒條件學習嗎??事實上,這些孩子們,聰明、有天賦還有強烈的上進心,他們少的,只是一個機會,一個正常孩子可以有的機會。

回到部落,一直在想、在做的,都與這部份相關,但困難重重,部落有心的家長將孩子往外送,無心的家長則依然故我。公部門的資源永遠騷不到癢處……,學校的思考模式您也領會過的;績效與規定優先。自己能力又有限,每每看見一個好好的孩子逐漸變壞而無能為力,除了搥胸頓足,我甚麼都做不了。

安慰的是,這些年孩子在品德上,運動上,音樂上,甚至課業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品德上:學校的老師普遍認為社區孩子『有禮貌、有規矩、有正義感、不惹事』。運動上、音樂上,太多了,說不完。

最讓我欣慰的是課業上,目前我大兒子這一屆,也是我回部落陪伴的第一批,模擬考超過210的有五人,其中有三人超過240分….。

這些喜、悲,只能是情緒,更重要的是未來我能怎麼做。

計畫中,關於孩子的部分,我要努力的還有:

1.完成二所青少年會館,男女各一。以卑南族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下一輩傳統道德:勤勞與服從。

2.ㄧ所圖書館,至少要有一個屬於部落的讀書空間:有豐富的藏書、有電腦、有人敎、有人陪….。跟您要的書就屬於這部份,但現在沒場所,所以書會以置放在適當的地點;如文化成長班、早點店、麵店、或有心族人家裡。原則一樣,要有人導引孩子讀書。如果經費無虞,會租個地方,讓想看書的孩子有個專屬的地方。另外,每個月辦個巡迴書展,讓大知本地區偏遠或不方便的孩子有書可以看。還希望收集舊書或民眾提供交流的書納入借閱範圍內…。

3.離鄉孩子的聯絡與互助系統:

4.孩子的就學、就業基金:

5.協助家庭功能失常學童的相關組織與設備。

…….路還長,要做的事還很多。只期盼,真能給這些小孩----『一個機會』『一個他們本應有的機會』



我的回信是:

我知道,往前看需要做的事排山倒海,那種感覺好重,
然而,往回看時,卻也發覺走出來的路,就是那一件件「現在可以做到的事」堆疊出來的。所以,就做我們此時此刻做得到、也願意做的事吧。

謝謝你讓我了解你所看到的、想到的,
接下來,我會邀請身邊有資源的人也一起來了解,
然後,看有沒有機會做些連結。




阿朗很快回信了:

 …至於社區的小孩,最近想的是,租一間房子,放書、放電腦。可以給小孩一個適合的讀書空間,也可以繼續推動電腦教育,我想,就去做吧!不想再等了。錢的問題,應該能解決的。只要不貪不取,於心無愧,應該就沒遺憾!…



此刻,社區的伙伴們已在為構築「孩子們的書屋」而努力,幾本冊的捐書會陸續到社區,有伙伴說可以找到電腦,目前還需要大家協力的是租金、ADSL、書架、書桌…,希望今年暑假孩子們就有書屋可用。您是否也願意成為孩子的守護者、是否也願意一起來為部落的工作伙伴們加油!



*關於建和部落孩子們的需要,請參考另一篇文章:原是一條長長的路

2006年3月2日 星期四

◆在數位機會中心工作的學習心得及感受


2005年7月到2006年2月在數位機會中心工作的學習心得及感受
這次有幸經惠雯的邀約參與這次的輔導團隊,職稱雖叫輔導人員,但我在這執行工作的期間,所學習到的除了提昇自己對電腦使用的能力,對於組織集體行動管理的作業方式學習最多。

在事務處理與人應對方面,讓我理解什麼是公部門要的?什麼是社區/部落要的?什麼是上下或恃從關係?資源分配是誰來分配?過程誰來經營管理?等等複雜的關係,讓我ㄧ一的理出並看見-----台灣的人民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存活著及這樣的被對待。

這專案雖已告一段落,但是在建和D.O.C,已經凝聚幾個有共識的居民,要運用電腦這個工具作好社區或部落發展的開始,我也將延續運用輔導期間的工作方法來做部落/社區(大知本地區)的總體營造,例如:

一、教育培力
對區域內的國小國中學生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對成人有個學習的場所,建立起區域內的人際關係有好的開始。

二、在地文史資料的建立
大知本區域內的居民是多元族群居住在一起,但每個人都忙著賺錢很少會去注意或去主動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我們可以集結當地居民有興趣文化歷史的人運用數位機會中心的電腦記錄整理及做分享給來學習的學員多一些認識。

三、在地產業的行銷
與當地的各種行業結合,做出大知本地區的商務網頁,讓有心學電腦的人能透過電子商務多一種賺錢的管道。

這段期間的執行輔導工作讓我深刻認識,電腦對人們的好處很多,也因著這段期間的受益,再把它傳出去,這是我的感受及心得。


2006年2月27日 星期一

◆感謝:第一期計畫結束

原住民DOC計畫,把我們聚在一起,過程中有歡笑、也有淚水,有感動、也有體會,在我們抓到律動的同時,也開啟了DOC的無限可能。
感謝:

→這段時間教育部給的空間和支持,隨時回覆我們一個又一個的詢問;

→建和國小、泰武國小、古樓國小、瑪家社區發展協會、獅子鄉圖書館的原始提案,讓這五個點成為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的原住民地區的種子。

→五個DOC管委會、志工的用心;

→協調中心資策會的協力和不時的提醒;

→所有工作人員的勇敢和願意相信:我們可以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經驗;

→部落熱心伙伴的真誠開放和對輔導團隊的信任;

→原住民族促進學院全體伙伴對部落工作的熱情和使命感;

→蕃薯藤數位科技無時不在的陪伴和各項專業支持;

→也感謝屏東縣政府、台東縣政府、屏東縣地方產業交流中心(高樹元氣館)、草莓資訊有限公司、台灣微軟的熱心贊助和支持…


相信在大家的協力下,原住民地區數位機會中心的故事會繼續說下去的…

2006年2月25日 星期六

◆走過的痕跡:一場關於邀請與信任的的旅程

DSC06822.jpg
2005年7月,開拓文教基金接了教育部創造偏鄉位機會中心─原住民地區計畫,要在八個月內,跟台東的建和以及屏東獅子、泰武、古樓、瑪家…

五個住民部落一起建構經營五個數位機會中心(簡稱DOC)。

教育部的計畫是一個大藍圖,必須根據每個點的個別條件做調整。
我們知道我們要面對的不單是原住民部落數位落差的挑戰,還要扮演中央規畫與部落想法之間的橋樑。

帶著全新的設備、專職的駐點人員、以及課程活動的資源,然而人的組織才是我們的核心。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場關於邀請與信任的的旅程。
(這是2005.7--2006.2的計畫,這些文字是我們結案時整理的DVD的旁白內容。)

◆從建和部落遊學說起:熱情、行動加上協力,編織動人的部落網絡

(關於凝聚共識的旅程)

建和是台東大知本地區卑南族部落,語言、生活型態與平地人不同,由於過去資源分配的不平均,因此近半數的族人不曾有任何接觸電腦的經驗,在這裡我們真正所面對的挑戰是:族人對外來資源的疏離與不信任。

建和DOC就是從哈古頭目家的說明會開始,頭目說讓大家提昇數位能力很重要,會讓我們的文化保存可以做得更好。在這裡,管委會的雛型出來了,期待將有一個〞屬於我們部落自己的DOC〞。對我們而言,要協助他們建立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DOC,關鍵不在外來的專家,而在部落自己人的動員。

我們很驚訝地發現,祇短短幾周,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總幹事、頭目、社區志工就已自發地邀請串連,DOC管委會已熱情地啟動了。

從安裝電腦就有志工來協助,為鼓勵部落老人家來上課,總幹事努力又用心邀請再邀請,熱情的邀約在部落發酵。144小時課程很快地額滿,使用DOC設備、參加自己DOC的活動、或者DOC交流研習也都踴躍不落人後。族人的熱烈回響,激發了更多的想像與承擔。

在部落,我們看到語言的限制。對部落族人來說,實際的觀摩,可以有較大的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規畫了「部落遊學」的活動。透過遊學活動,一方面交流了不同部落的經營經驗,另一方面更讓主辦部落內部累積協調合作、接待訪客與介紹部落特色的共識與能力。

就這樣,在眾人的協力下,DOC已成社區集體討論與作業的最佳場所,一起為招生做海報、為豐年計設計DM、為有需要的族人整理二手電腦、聯絡協調籌辦這場遊學活動。一月份更意猶未盡地應民眾要求再加開五十小時的課。輔導團隊己準備好帶著微笑退場,讓他們自己接手了。

二天在建和部落遊學過程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偶然出現的,是一群人一點一滴串連、是一群人在挫折中互相打氣累積出來的。每個部落、每個族群有自己的環境,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去探尋發展的。

在建和,除了DOC軟硬體的建構,我們更發現邀請、傾聽、信任和支持的重要;

在建和,我們看到了他們推動資訊生活的決心,更看到了族人凝聚共識所展現的力量。


◆獅子鄉:從被質疑的網咖變成父母安心的地方;為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尋找出路
(關於開放的旅程)

幅員廣大的獅子鄉,是以農業為主的排灣族部落. 在這裡推動DOC, 我們面對的是如何突破地理限制, 凝聚分散的部落 ; 協助她們探索數位科技與農業生活結合的可能, 以及建立族人對資訊科技的信賴鎮。

對網咖的不良印象,一度造成部落父母的猶豫,不讓孩子進入DOC。加上七八月颱風的侵襲,讓獅子鄉受創不小,因此,初時DOC開放和開課的狀況課程並不理想。

在管委會熱心委員的協力下,透過部落說明會、牧師、社區理事會的一再邀請,以及至公固定帶著學童來,一步步運用DOC所結合進來的教學軟體進行課輔,幾個月下來, DOC竟逐漸成為可以信任安心的地方。

離doc不遠的新路社區,是連結屏東與台東的台九線上一個偏遠的小部落.
透過doc, 在這裡, 我門卻看見數位科技與生態觀光產業發展的可能。

由於社區表達頗強的參與意願,DOC為他們特別開了部落組織發展的課程。
也因此獅子鄉的部落遊學活動,便由新路社區安排了豐富的生態文化之旅。

一路導覽的總幹事,平日抓山豬、種山蘇面不改色,初拿麥克風說自己好緊張好緊張,一頓中飯過後,他可是妙語如珠,毫無冷場。我們知道族人需要的祇是練習,未來的發展是可以預見的。

DOC的進入,相關課程的進行,牽動了部落對未來發展的期許與想像,DOC的部落遊學、交流活動讓參與的部落伙伴看到了一些希望,媒體報導與各界的肯定,讓部落正努力著從自己的特色出發,也找到了可以結合申請六星計畫的角度,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找出路。這是DOC計畫帶給部落和所有工作伙伴的最大回饋。


◆最高海拔的數位機會中心──泰武鄉的泰武部落,DOC帶來的裝備、課程與陪伴,彌補了隔代教養的資訊落差
(關於建立自信的旅程)

為了生計,部落裡的青壯人口都已移居山下工作,在洋溢排灣傳統文化的泰武村裡,平日所見就是老人與小孩。

在屏東泰武鄉推動DOC最大的挑戰就是青壯人口外流問題,這不僅造成了部落產業發展困難,也讓孩童在隔代教養下產生學習資源落差的問題。

學校裡不堪使用的老舊電腦, 以及孩童隔代教養的家庭教育, 擴大了泰武村孩童數位落差的問題,這也是促發泰武國小申請DOC計畫的開始。

透過DOC的進入,給了部落的學童一個全新的、跟得上時代的學習環境,除了doc的資訊課程,校外的志工老師也定期透過遠距教學,提升學童英文能力。

在管委會, 校方與志工們的熱情參與下,我們看見, DOC的確讓這些山裡的孩子愛上了電腦, 網路, 以及網路另一端的陌生新世界.

風景秀麗, 群山環繞的泰武村, 排灣傳統文化保存完整,在族人運用數位科技發展部落的探索過程中, 將部落文化留存數位化的紀錄,並結合豐富的生態資源、特色木雕,是DOC已啟動的想像之一。

五個原住民DOC的木雕招牌,就是由泰武佳興部落伙伴的手,志工交流活動中,看得到他的身影、泰武的部落遊學活動中,精彩的木雕導覽,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泰武DOC,孩子臉上的快樂,讓人難忘。

美麗的山、豐富的生態、獨特的文化,都是寶貝。

Doc數位科技的種子, 在這裡才剛發芽.


◆古樓:全心投入的夥伴,帶動部落對DOC的想像;豐富的DOC活動與資源,開啟小朋友追夢之路。
 (關於信任的旅程)

古樓村是排灣族的部落,居民的信仰多元,分屬不同的教派;傳統排灣族的文化、
語言、五年祭和六年祭的祭典活動,是部落很重要的特色。
古樓Doc是由古樓國小提出申請,因此地點選定在古樓國小,跟部落平日的
生活圈有些距離。
因此,古樓doc計畫要面對的是,如何串起學校與部落之間的連結、如何創造空
間和機會,讓部落視doc為共有的資源,並可跟部落的珍貴文化資產做結合。

學校跟部落對doc計畫有著頗多的疑問,透過說明、透過溝通、透過當地工人員不放棄的努力,讓部落看到這是一個以部落的需要為出發的計畫;

doc的硬體完成了,學校、老師,村長、教會也紛紛溢注他們的關心,而志工的參與也非常地熱絡,就這樣牽動了部落人們對於doc的期待,願意攜手一起為古樓doc的紮根而努力!

原本混亂老舊的電腦教室,變身為部落小朋友最愛去的doc,志工伙伴們和村民也不時到doc走動,為工作人員加油打氣!

在doc所辦的資訊應用競賽中,小朋友用小畫家畫出來的圖,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城市小孩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卻是部落小朋友此刻最珍惜的擁有。

常出現在doc的一個部落小朋友說:「我從小就希望將來要當醫生,可是不知道怎麼可以做到。來到doc,我學會了透過網路查資料、了解醫生的工作內容,我好開心。」。小朋友的話,為doc可以帶給部落的機會,做了最好的駐解。

部落思考著如何善用doc,提升部落對外的行銷能力,增加能見度、改善部落的經濟條件。
古樓的「五年祭」、「六年祭」是非常有傳統特色的祭典,讓所有部落參與者利用doc的資源,一起來規畫2009年的「五年祭」,並透過數位科技呈現在更多人的眼前,將會是一個很棒的協力過程。

透過Doc的邀請,讓原本各自忙碌的不同部落領袖,湊在一起討論規畫如何提昇部落整體的數位能力;八個月來doc的課程、活動,更讓部落經驗到透過大家的協力,是可以讓外來的資源真的為部落所用的。

Doc計畫為古樓開啟了一些機會,而人與人連結的力量正發酵中


◆瑪家DOC:志工的堅持,看到部落未來的努力方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的結合,成為讓父母最安心學習場所
(關於創造多元的旅程)

瑪家鄉數位會中心位處三和村美園社區,居民有魯凱族、排灣族,大部份的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部落則以農業維生。

活力十足的美園社區發展協會,總是讓活動中心熱熱鬧鬧的,看到doc計畫可以讓活動中心更多元發展,並全面提昇居民的數位能力,所以用心爭取了doc的設立。

協會的伙伴說讓部落的人不怕電腦,是突破數位落差的第一步,我們就可以再往下規畫,讓部落善用數位科技的優勢,結合部落的農特產,讓部落產業的發展更多元。

因此,doc就設在中心的一樓,希望讓族人在進出活動中心時,就可以接觸親近電腦,並透過課程,引導更多人一起學習,集思廣益、為族人打開農產品的出路增加許多想像。

社區積極活躍的志工,願意為守護社區而努力。因此,志工們從計畫開始就參與了中心的值班和各項活動的協助,是DOC營運很重要的一部分。

美園社區發展協會非常重視當地青少年的發展,在社區活動中心開設了青少年文化成長班,成長班與DOC的結合,讓孩子們可以運用DOC各種線上學習軟體,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和樂趣,,並且讓孩子們養成做好作業再玩電腦的好習慣。

DOC的參與經驗讓志工、部落去思考未來可以再努力的方向。

美園社區有這麼強的社區認同、這麼認真的社區志工,我們相信未來doc在社區的用心經營下,不論在教育、產業發展、文化保存都會有很棒的表現的!

◆輔導團隊的心情和態度:相信就有可能,用心會被看見:讓〞機會〞自然開啟

DOC計畫是以數位落差為切入點,進行部落組織營造的過程,因此,人的組織是計畫的關鍵核心。

所以,我們僱用當地原住民,培養(empower)工作人員的數位能力,建立工作人員的共識與使命感、開發潛在志工、建立工作團隊運作機制、並透過各種不同的參與式會議,看見〞部落人們的意願與熱忱〞所在。

我們積極協助部落更清楚的看到未來經營的方向和可能性。

透過DOC交流會議的激盪,讓部落的人自己提想法,並由各DOC自行排定各項推廣活動的辦理時間和過程。

輔導團隊一路扮演引導和支援的角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部落自己當主人。

我們誠懇而努力地一起探索、一起找路、互相陪伴,更互相學習,努力去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原住民數位機會中心的未來要怎麼走,答案不在專家身上,而是在給部落多少時間、多少空間當家做主。

2006年2月24日 星期五

◆輔導團隊的痕跡





2005年7月開始,五個原住民部落、教育部、開拓、原促會、蕃薯藤一起開啟了「原住民地區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的故事。

一、開始

進場、摸索、討價還價,由陌生、不信任,到建立關係而一起工作

這個時期,輔導團隊努力在跟部落說明什麼是〞數位機會中心〞(DOC)?
部落疑惑著怎麼這麼複雜?你們是不是又來虛晃一招的?計畫祇有八個月,然後呢?
引導部落思考這並不僅是一個政府的計畫,部落不只是在配合政府,而是認真思考,DOC可以是部落的可用資源,部落要什麼要的DOC?
軟硬體設備的架構主要由輔導團隊負責規畫發包採買,必須在有限的經費下,符合部落的期待。
因為是偏鄉,也是維修資源較差的地區,所以我們用的是IBM的原裝主機,讓部落可以有穩定的機器可用,三年的保固未來也不用為維修而苦惱。



二、關於誰在做 

由開拓文教基金會(長期以來最關注的就是台灣的數位落差議題)結合對台灣網路發展十分熟悉的蕃薯藤,以及對原住民部落發展有著深度使命感和陪伴經驗的原住民族學苑促進會,以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經驗自我期許出發。

【工作人員】:在原住民部落的工作,希望以原住民為主要的團隊班底。七月中,跟著教育部第一次到部落做說明會,進行我們的人員召募,結果十三位工作人員,有十位是原住民朋友,三位非原住民中二位是計畫的主持人,一位是長期在當地參與部落工作的朋友。

→第一次工作人員理念共識營,想像未來七八個月需要完成的工作,臉上的表情是複雜的,有擔心、有懷疑,可也有看到創造和學習的空間
→分散五個部落的工作人員,在台北的總部、在埔里的輔導人員,如何有效協調共同工作,教工作人員使用MSN、Webcam、skype、架設FTP上傳各種檔案、建立共同網頁發佈各種最新訊息,讓工作人員先克服數位落差是很好的示範,也是讓我們數月來工作可以順利進行的助力。

【快速召集並成立的管委會】
→透過說明會、拜訪、電話、公文邀請等方式,盡可能邀集了地方上有代表性、有熱誠、有決定權的人一起參與組織成管委會,做為未來經營管理DOC的基本組織

【結合地方熱心志工】
→召募辦理志工訓練共識營:引導志工們從思考〞DOC可以為部落帶來什麼出發〞,到討論〞DOC會碰到什麼問題,會有那些需要?〞 到〞我們願意為DOC做那些事?成為什麼樣的DOC志工?〞。透過參與式討論的過程,建立志工參與DOC的願景,並從自己可做的事出發:清潔、母語翻譯、助教、值班…志工們為參與繪製一張張藍圖
→辦理志工&DOC交流研習活動

DOC計畫是以數位落差為切入點,進行部落組織營造的過程,因此,人的組織是計畫的關鍵核心。我們的核心原則:僱用當地原住民,培養(empower)工作人員的數位能力,建立工作人員的共識與使命感、開發潛在志工、建立工作團隊運作機制、並透過各種不同的參與式會議,看見〞部落人們的意願與熱忱〞所在。

三、男女老幼來DOC、來上課

九月五個DOC每天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開放十二小時,一周六天。各DOC在管委會的討論與輔導團隊的協力下,依地方的需要排定兒童、老人、婦女、志工等不同的課程,從最基本的電腦操作,,到DM、製作、BLOG製作;從如何上網到如何組裝維修一應俱全。

台灣的夏天,容易受到颱風災情影響,但我們一一克服。年終,五個DOC都受到縣市長選舉的影響,上課人數明顯減少,因此必須調整課程時間,延到選後再開課。這期間部份DOC的原申請單位仍對預算分配有很大意見,不得不安排教育部一起召開協調會協助溝通與澄清。

這個階段除各個課程的進行之外,特別強調管委會必須對未來的經營開始進行籌備與規畫,引導部落思考如何將DOC納入部落的資源體系,並尋找自主經營的契機。讓管委會體認到他們的角色才是DOC的主人,也讓管委會直接面對教育部的訪查與對談。

課程進行的同時,也展開各DOC文史資料的整理、特色商家的發掘與邀請上網、地方特色產業的探索。

四、推廣活動

透過不同網路與實體活動,引發DOC學員持續參與的興趣。
扣著原住民的文化特色所辦理的競賽,帶動許多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認同與反思;不同部落的實體參觀交流,帶給不同部落一些衝擊、也讓接待的部落燃起不少信心。
網路:
→網站:有原味的網站,讓部落學習透過網路對外發聲,可做為未來部落各項發展和經營的平台
→寶物鑑定團:尋找部落的寶物、建立對部落文化的認識、由各DOC動員部落參與網路票選
→blog設計與競賽
→部落冒險王

實體活動
教育部辦理之輔導團隊與DOC交流、教育部第一階段成果記者會:讓各DOC代表感受這個計畫的規模以及教育部的重視程度,並接受公共電視原住民雜誌的採訪,呈現原住民DOC的特色
→五個DOC資訊應用大賽並派員參加25個點競賽
→台東、屏東二場部落遊學

讓部落做主人,接待來自其他部落的伙伴,各部落在準備過程中,思考整合部落的特色、練習對外介紹部落發展的成果、DOC發展的過程等等,透過不同部落之間的互相觀摩,激盪對自己部落的熱情,也從活動過程中找到自信和自我期許。
→勸募結合草莓資訊與微軟捐贈軟體
結合軟體與教學資源進DOC,讓有需要的學童增加學習輔具,並讓DOC電腦順利運作

我們積極協助部落更清楚的看到未來經營的方向和可能性。部落的人平日各自為生計忙碌,在有限的參與時間下,要進行諸多的活動和討論規畫並不容易。

透過DOC交流會議的激盪,讓部落的人自己提想法,並由各DOC自行排定各項推廣活動的辦理時間和過程。輔導團隊一路扮演引導和支援的角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部落自己當主人。透過競賽活動,引導大家參與,並不斷創造不同部落互相學習的機會,激盪出部落的熱情,探索未來發展的方向。

輔導團隊所有工作人員的用心,部落熱心伙伴的投入,讓DOC慢慢被看到,也啟動了部落居民對DOC未來發展的熱情和想像。

五、未來的機會和挑戰

在短短的八個月就必須結束第一期的計畫並安排由部落自行承接起後續的營運與相關工作。
輔導團隊在過程中,可以體會到教育部的用心,然也感受到計畫的侷限,使得大家都是在邊做邊調整。我們在八個月的過程中,不時努力地做著人的準備、部落的伙伴也無時不在探問未來可以怎麼做?

已經啟動的DOC說:
 所有的努力不是作業績,
 也不是有人上課就好,
 更不是僅止於配合政策

而是

 單純又真心的去思考
 D.O.C能為社區解決哪些問題
 然後去做

讓所有聽者精神為之一振,知道未來他們可以自己往下發展。

然而好不容易開始上軌道的DOC,卻需要更多的陪伴,當我們被迫要跟這些DOC暫時說「Good Bye」,我們不僅僅是不捨,更多無奈,擔心少了輔導團隊的支持,需要更大的能量,才能再次啟動DOC的運作。

說在這八個月內把部落組織工作做得非常好是言過其實了,我們所有參與的成員可以用力說出來的是:我們誠懇而努力地一起探索、一起找路、互相陪伴,更互相學習,努力去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原住民數位機會中心的未來要怎麼走,答案不在專家身上,而是在給部落多少時間、多少空間當家做主。

六、感謝

我們是一群因緣際會聚在一起的夥伴,在過程中找尋可共舞的樂音與舞步。
就像在台東的部落遊學中所見,原住民朋友湊在一起時,歌跟舞總是這麼自然地就出現了,那種自然的律動和手牽手,此刻正是這樣的階段。